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13-11-11 21:36: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郏县王集 |
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集乡雨霖头学校李巧玲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读了《2011语文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更新。
1、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学习注重与听说读写和生活相结合
3、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内容及评价的新强调
第一学段(1~2年级)把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减为1600个左右,其中(800-1000)减为800个左右会写。增加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关于学习独立识字。原先只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新标准增加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会写字的数量由(1800)左右减为1600个左右。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也是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
新标准虽然降低识字写字量,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二)关于阅读教学
2、阅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
3、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新标准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出了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是“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现象,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浮于浅表地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过度发挥。
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读好文本。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读通文本。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情感都应该理解到位。③引导学生读好文本。
(四)强调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2011版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更突出了阶段性特点
①强调了第一学段写话,应着重指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连贯。二是指导学生把词扩展成句,三是通过问答听写培养学生清楚连贯的写话能力。
②第二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段、短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意思去仿写,二是抓住顺序去观察,三是抓住记叙文要素去叙述,四是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③第三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篇。高年级要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掌握读与写七条规律,学会“读中学写,写中再读,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给我们提供了七条读写结合规律:一是从读中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二是从读中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三是从读中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四是从读中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五是从读中学捕捉文章的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六是从读中学品评课文,作文练自己改作文;七是从读中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重视应用性
1、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在所遇到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概念、定义进行讲授与操练。
2、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应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①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②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③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④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三、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要和谐统一
最后谈谈“关于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能厚此薄彼,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统一,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4、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
总之,学习了《2011语文课程标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更明确了。决心努力以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钻研教材,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方案,将课程目标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等实际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