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卞之琳的爱情风景

(2012-04-14 09:21:43)
标签:

卞之琳

张充和

诗歌

文学

情感

文化

民国

杂谈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一直很喜欢读这样的文字,仿佛不经意间从心底流出来的这样一种意境,有哲学的思辨,有隽永的情思,有一种人生轮回的惆怅。一首《断章》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它是倾吐爱情,有人说它是表达哲理,有人说它袒露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其实,这是一首有着现实生活来历的爱情诗。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女子,依稀是那当年诗人魂牵梦绕的美丽倩影……

 

http://s15/middle/6ffaf43cgbd99f54bc96e&690

                        年轻的诗人卞之琳

 

1933年一个清秋日,北平西城达子营28号,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府邸,巴金、靳以、卞之琳在此小聚。19岁的苏州张家四小姐张充和到北平来,投奔三姐夫沈从文,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

就是在这个时候,卞之琳第一次见到了张充和。张充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四妹,一位人称“最后的闺秀”的苏州姑娘,兰心慧质、美丽动人。她爱男装、骑马、登山、游泳,喜弹琴、下棋、吟诗、作画,尤擅书法、昆曲。

那时候,卞之琳只有23岁,刚从北大毕业。少女时代的张充和亮丽活泼,灵气十足。卞之琳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可是,张充和却没有爱上他。随着与张充和交往的增多,卞之琳发现“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开始做起了好梦。内向、拘谨的卞之琳从那一天开始给张充和写信,写诗。就算在诗里,他也不敢那么大胆地直抒胸臆。写的只是朦胧而含蓄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一写,就是十年。他把自己对她的情感,都凝结成了诗。他给张充和一封接一封地写信,前后总共有100多封。1937年春,在温州雁荡山大悲阁作《无题》诗五首,连同写给张充和的其他情诗,编成《装饰集》一卷——他的“心中滴血之作”,扉页题词:“献给张充和”。诗大多写得朦朦胧胧,犹如一道道哑谜。

卞之琳生平第一次真诚投入到爱情追逐之中。他一次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追随她的芳踪,在他生命的地图上留下一行行雪泥鸿爪:1936年10月,回家乡奔母丧后,去苏州探视因病辍学在家的张充和,同游苏州名胜天平山; 1943年,在成都川大执教,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1946年5月,由天津赶往上海,迎接从重庆返回苏州的张充和,在江南逗留半年,中秋在张家赏月;1947年暑假,办理去牛津大学访学出国手续,至苏州小住数日,与张充和话别。

卞之琳先生与心上人通过书信联系,为了能够尽快看到张充和的回信,哪怕是在下雨天,他也要“带着电筒……拿着雨伞跑三里路”,到山脚下的汽车站去看邮件。卞先生在和张充和去峨眉山的时间里,由于在异性面前的懦怯,在跟张充和约会时,他常常拉着当时在《工作》杂志社共事的诗人方敬先生,让后者当电灯泡并且望风。张小姐对他时而热情,时而冷漠。许多旁观者都认为卞先生是单相思。如张充和的姐姐张兆和说,有一回张充和亲了一下卞先生,他就兴奋得觉得四妹对自己是有意的,还跑去告诉她;但张兆和的解释是,喜欢学习西式交流方式的四妹只是出于礼貌或好玩才那么做的。卞先生非常痛苦而无奈。

 

http://s3/middle/6ffaf43cgbd9a1dfb9472&690

               老照片:少女张充和

 

张充和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是诗人温馨的记忆,梦中虚无缥缈的完美、寂寞生活的自我安慰,值得咀嚼千遍、永留心底。在西南联大时,夏济安与卞之琳过从甚密,他的日记中有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的描述:“晚饭后卞之琳拿他珍藏的张充和女士所自灌的铝质唱片开给大家听。”1953年,卞之琳来到苏州当年张充和的居室,偶然发现经沈尹默圈改的张充和的几首词稿,于是就如获至宝地一直珍藏在身边。1982年访美,与供职耶鲁大学的张充和重逢,将词稿亲手奉归原主。张充和手头只有沈尹默的书信,而独缺她的词稿,卞之琳称之为“合璧”。

有人说卞之琳内心热情如火,纯洁似玉,柔弱如水,敏感像含羞草,此话再贴切不过了。这位十几岁在海门启秀中学读书时即在《学生文艺丛刊》上发表诗作的年轻诗人,天生的沉潜、内向、矜持、多疑,面对“儿女交往”中的这位“初次结识”,不知道如何去表白。心中的狂思乱想,很少化作切实的行动;偶有笨拙表示,自以为深意存焉,对方却浑然没有察觉。他明知彼此“相通的‘一点’”不过是“一纵即逝”的“一颗朝露”,在无望中似觉有希望存在、在希望中又预感到无望,知道这只是开花不会结果,但还是作着不懈的努力,内心激荡着爱与哀愁的波澜。

对卞之琳,张充和作了反复考量:“他人很好,就是性格不爽朗,不开放。”女人在选择她的另一半时,更需要男子汉的坚强臂膀;她嫌卞之琳性格朴讷,过于文弱、抑郁,与自己的活跃开朗殊不协调。

当时,张允和还有一位追求者,是充和朋友方云的哥哥。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充和早年在北大上大学时,方先生就常找由头去拜访她。充和回忆说:“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充和称这位不修边幅的追求者是“书呆子”。充和离开北平后,方致信沈从文叹息“凤去台空”。

http://s2/middle/6ffaf43cgbd9a5323d401&690

“最后的名媛”

1947年,充和已经是位大龄女青年了,在北大教昆曲和书法,寄寓在三姐兆和家。是年9月,缘沈从文介绍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Hans H. Frankel)相识。傅氏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他与张允和很快坠入情网。1948 年11月,充和与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去了大洋彼岸。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前尘往事对张充和也许已是云淡风清,但对卞之琳却依然一往情深。他在内心守护着张充和这位初恋情人的完美形象,对她的恋情并未结束,“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他如是说。他仍然不间断地给远在美国的张充和写信。1955年,卞之琳45岁了,已经头上飞霜,终于疲倦了。他没有做金岳霖第二,和一家报社编辑青林结了婚。他生命的航船漂泊大半生,终于有了一个停泊的宁静港湾。

1986年,张充和从美国飞回北京,参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的纪念活动,客串昆曲《游园惊梦》。应张充和的邀请,卞之琳在夫人陪同下,欣然前往观剧,久久地痴情凝视着台上这位心中的恋人。在京期间,张充和应邀去卞府作客,会见了卞夫人青林女士,相互笑谈甚欢。

2000年12月2日,卞之琳溘然长逝,享年90岁。诗人虽未能得到充和的爱情,但他们的友谊长存。张家姐弟对诗人都很尊重。诗人曾多次到张家老宅做客,受到热情款待。

这时,大洋彼岸的张充和已经86岁高龄,闻讯后眼中噙着泪水,翻检卞之琳写给她的100多封情书,托人送花圈一个,表达了最后的怀念。而张家自办的小杂志《水》上,还专发悼念文字,称他是张家所有人的朋友。

 

二十世纪初叶的民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变革时代。那些萦绕飘曳在长衫、西服和旗袍、甚至是袈裟之间的诗意,常常会让今天的人们流连驻足。

叶圣陶曾经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女就是人们熟知的张家四姐妹。四姐妹的名气大不是因为她们是名门之后(张家姐妹的曾祖是淮军将领,两广总督张树声,曾代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衔)。主要因为她们的才华和美德。之后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与宋氏三姐妹共同构成了一个民国的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唐诗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