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医学及其他07
(2022-08-01 09:27:35)
标签:
健康育儿时评 |
分类: 个人日志 |
现代医学不懂“六淫”,不知“八纲辨证”。如果他们得了风湿病,因为没有中药,没有除去风、寒、湿、热的方fa,所以就很痛苦,他们只会用解热镇痛药来暂时缓解症状,实在不行了,就用些激素。而中医是很有办fa的。
就像有些人对气候变化很敏感,要下雨了,关节疼了,身上痒了,这些都是人和自然相应的表现,现代医学是无fa理解“天人相应”的。
就像现代医学讲的生物钟,很多的医生和科学家研究了很多年,花了太多的金钱和心血。其实,我们先人的《黄帝内经》早就讲过天人相应了——自然的钟。
我有一个条件很好的朋友,每年都要买海参吃。我大不以为然,好的海参不好买,一般的海参体内的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可能要超过其补养价值。加盐、加糖、加重金属污染,再加上炒作,就是这回事。还有像冬虫夏草、燕窝、血燕、雪蛤等乌七八糟的东西,怎么能有农村不喂饲料的笨鸡下的蛋好呢?鱼翅大家更不要吃,“没有残忍的吃,怎么能有残忍的杀戮呢?”——有个公益广告的词大概是这么说的。
有老年人问我红药水怎没有了?
红药水抗菌效果不好,消毒效果不可靠,而且含汞的化合物,有毒。所以被碘伏代替,退出历史舞台了。
有的家长老是担心孩子病情重,总是给予过重或是过量的药。这是不对的。
有的家长给孩子喂药时捏住孩子的鼻子,这样不安全,为什么不找水平高一点的医生去开好吃的药呢?我说过,找九个医生看一个感冒发烧,就有九种诊疗方案,只有一种最接近合理的治疗,家长们就怕给孩子花一点钱和时间么?
况且,治疗感冒发烧绝大多数的情况吃药比打针好的更快。
骨密度检测,即使低了,也不是补钙的指证。补的西药,宁少勿多。中医的的“补”有“堵窟窿”的意味,和现代医学的“补”是不一样的。
给孩子用药要小心,他们的脏腑太娇嫩了,一旦伤了,有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每一次错误的给药,都是在伤害孩子。别说孩子了,就是成轻人,错误的用药造成的影响也是有的。
一代医学宗师黄元御,年轻时被庸医,用了大量清热解毒的药,而伤了脾胃,终生未能修复。这也让我想起了几个被家长屠掉的孩子。孩子因为自小被家长滥用药——苦寒的中成药(如蒲地蓝、板蓝根、双黄连等)和抗生素伤了脾土,土生金,金是肺,结果肺也坏了,反复感冒、发烧、咳嗽、过敏、哮喘等,于是家长们变本加厉,更加用这些药。这还不算,家长们为了透支孩子的肾精,也是就生命,给孩子用激素。木火土金水,金生水,肺坏了,再釜底抽薪打激素,孩子的肾坏了,于是被现代医学诊断为肾病,于是更用激素。如此恶性循环,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就被家长给屠掉了。我曾多次直言指正家长的错误,于是我就被当成了“庸医”——一个不会输液、不会用“退热药(激素)”的态度不好的大夫,不再找我看病。曾有个家长醒悟过来时,再找我,孩子已经伤到脏了,开始依赖激素了,我也无能为力了,我只好说,我可以试试用中药给孩子调调,最后也没来找我,我确也没用太大的把握,而且还冒风险。
为了消灭中医,为了让学院派中医合fa化,一统江湖,以一纸执业证,用“非fa行医”的大棒,干掉了太多的民间中医高手,让祖宗的东西逐渐失传。
fa律没有规定人们禁止学习、研究中医,而中医是需要实践的,没有实践,就谈不上学习、进步、发展。为了阻断人们学习中医,zheng fu规定没有“证”,就是非fa行医,不让你有实践的机会,巧妙的干掉了人们学习中医的权力。
有些高级中医师根本不懂临床,但他们考试很是厉害;有些民间中医根本没有考试的机会,或是考试过不了关,但看病却是高手。
祖国医学门派众多,各有所长,而新兴的学院派中医却是“我花开后百花杀”。
我有时翻翻中医学教材,有时感觉可笑。如果让仲景医圣看到后世的子孙如此不肖,曲解他的意思,岂不要气死?
更甚的是,为了消灭中医,光大现代医学,fa lv允许不懂中医的现代医学师开中成药,而不允许懂中医的民间中医开中药,只是因为没有“证”。
孩子吃的东西应该是清淡的,对未来很有好处,给那些重口味的干什么?
因为孩子的体内没有那么多的浊,所以,药的气很容易就把孩子的偏气纠正了,这也是儿科病好治的一个原因。
对孩子有益的常备水果:苹果、樱桃、草莓、橙子、家桃、猕猴桃、梨、香蕉、葡萄。但这些都要选未用药的、应季的,现在也很少能买到了,好像苹果、梨、香蕉都不太安全了。
好的主食:小米、玉米碴。玉米不要吃转基因的。
好的蔬菜:西红柿、胡萝卜、菌类(包括蘑菇、优质黑木耳)、青椒等。
豆浆,很好的东西。但是,豆子是转基因的吧?
不宜吃或多吃的:螃蟹、甲鱼、猪肝、久贮的土豆、酸菜、咸菜。
每天应给吃几粒的:各种豆类。
小孩子是很清灵的,能感觉到妈妈的“气”,像西方人那样分开睡太早对孩子的心理还是有些影响的。
一岁以内的孩子不要吃蜂蜜——又有人问我。
除了母乳,就是白开水了,任何饮料都不可以给小婴儿加。
中药快还是西药快?我前些日子治疗一个长期腹泻的小儿,他被用西药治疗了一个月,我只用了五天中药,就把他治好了。如果用的对,急性病往往一天见效,而西药需要几天。如果是慢性病,中药可能需要十几天、一两个月,而西药可能需要几个月,几年,十几年甚至是终生用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你说哪个快?
昨天下午,来个孩子,在家发烧,快到39了,家长们很害怕,用大被包上孩子从农村开车就来了,别说空调,车上连车窗都不开,结果到医院40了。为什么这么捂呢?
有家长问我,吃果糖可以提高免疫么?我答,正好相反。
前些日有个夜班,来一风寒感冒小儿,发热、头痛、无汗,在家服连花清瘟胶囊,三代头孢。我只让他去药店买一盒风寒感冒颗粒,大量喝温水。
有个家长把婴儿的腿绑上,怕孩子腿弯。扯淡,让孩子东一胳膊西一腿,更能施展拳脚,感受外界,接受更多的刺激传给大脑,岂不更好?
现在的用药方式很奇怪,家长们喜欢给孩子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本来孩子外感表证,却用这些清里的药,就像“国民党反动派”不去抗日,反而去打红军。结果伤了脾胃,伤了肺,伤了以后又不去“培土生金”,接着再去伤害。
关于吃喝拉撒睡,“撒”的问题说的少,还要强调一下。给孩子身体下面铺上尿不湿什么的,就让他撒呗,早早的把尿,孩子膀胱充盈的时候减少了,自我控制排尿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我认为:男孩八岁、女孩七岁之前尽量不要过补,因为他们的身体是清灵的。而且,小儿不可多喝牛奶。
关于感冒的误治,我还要劝劝有些人,比如感冒按六经辨证来治疗。本来是太阳病,病毒在表,滥用清热泄热的中成药或是抗菌素导致孩子腹泻,那么,病一下子就进入体内了,而造成变证或是迁延不愈,这正是有些孩子反复感冒,胃口不好,或是遗留的感冒症状长时间不愈的主要原因。
对于热性惊厥的孩子,有人问我能不能使用紫雪丹,这个药甚寒,需小心、辨证准确使用。羚羊角颗粒尚能稳妥一些。但是哪有那么多的羚羊角啊?
判断孩子缺不缺水,要看尿的颜色和尿量。
孩子们对新鲜的味道很“感兴趣”,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本能,于是色香味俱全的人工食物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而那些真正养孩子生命的天然的土里土气的五谷、蔬菜被孩子拒绝了。
总有家长问我:孩子出生了,家里需要备什么药。有“智慧”的家长说有保婴丹、至宝丸什么的可以用么?
先说保婴丹,里面有蝎子、蝉蜕,还有寒凉的药。
再说小儿至宝丸,里面有独角莲、胆南星、蝉蜕、蝎子、雄黄、朱砂。
小儿惊风散,含桔梗、钩藤,桔梗破肺力大,不可滥用。
七星茶,含有钩藤和蝉蜕的成分,钩藤苦寒,易伤胃气,蝉蜕通肺破血力大,不可乱用。
小儿百寿丸,因含朱砂等,不可滥用。
儿宝颗粒:太子参、北沙参、茯苓、山药、炒麦芽、陈皮、炒白芍、炒山楂、炒白扁豆、麦冬、煨葛根。用于脾虚久泻。可辨证使用。
精制猴枣散,猴枣是猴子内脏的结石,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实际应用不多。
小儿清热片,含雄黄、朱砂等,不明白就不要滥用。
施保利通,在我的药方中,算是多余的一类药。
开奶茶,里面主要是金银花和菊花,寒凉的中药,用之没有伤害孩子脾胃阳气的嫌疑么?在我知道的药方里,开奶茶的备注里写了“扯淡”两字。
滥补蛋白粉,家长不“虎”么?如果想补蛋白,常见的食物有的是,豆子、鱼蛋肉都行嘛。
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需要均衡饮食加上锻炼,对体弱的可以适当针对孩子的体质用些中药。当然,要找中医辨证开方。
滥用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胸腺肽、干扰素等免疫增强剂,你就不怕干扰孩子正常的免疫机能么?不怕引起新的或是潜在的免疫疾病么?就不怕这些增强剂引起新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么?
当然,在孩子有免疫缺陷或是有难治的很严重的感染时,是可以使用的。
免疫缺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还是不多的,但这些“增强剂”都让谁吃了呢?
提高抗病能力的机会不应该交给西药的什么剂,而是交给大自然和来自大自然的中药。
有时,家长非常喜欢过度给孩子用药治疗,“再巩固两天吧”——无知。
关于疫苗,我还要说一句:有些疫苗让别人去打吧,自己不打,这是最好的。当然这是极其自私的行为。比如有些疫苗强行进入孩子的身体,对清灵的身体来说算是一股浊气。就像哪吒重生,失了肉身,得了至清至净的荷藕之身。如果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打上农药,该是什么一种感觉?
新生儿黄疸
病因是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其风险是未结合胆红素可引起脑病。
分类: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涉及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见于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先天性胆道梗阻等疾病。
1、生理性黄疸: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于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时最重,无不适,一般状况良好,吃奶、精神、睡眠均好。足月儿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未成熟儿可延迟到第3-4周消退。延迟喂养、呕吐、缺氧、寒冷、胎粪排出较晚等因素可加重生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在2-3周时黄疸消退后复又出现;黄色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在第2周末、早产儿在第3-4周末尚有黄疸,或逐渐加重;一般状况不佳,如精神萎靡、纳呆等。黄疸不会自行消退,预后欠佳。病理性黄疸按发病机理分为三种情况:
A、溶血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即现黄疸,第1周内黄疸很快加重,伴有贫血、肝脾肿大,重者出现水肿,并发心力衰竭,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
B、梗阻性黄疸:黄疸持续不退,大便灰白色,食欲不振,初生时体重偏低,肝脏肿大。临床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综合征等多见。
C、肝细胞性黄疸:起病缓慢,常在出生后1-3周出现症状,大便色泽变浅,初期可有厌食、体重不增等表现,肝脏轻度至中度增大,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多由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引起。
退黄中药:无论阳黄还是阴黄,皆可灵活应用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退黄药。但这个“茵栀黄”和“茵栀黄口服液”的成分是不一样的。茵栀黄口服液把大黄换成了黄芩和金银花,从疗效上讲,要大打折扣。(茵栀黄口服液我有专门文章讲解。)
1、茵陈蒿:性微寒,味微苦、微辛,归脾、胃、肝、胆、膀胱经。《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新生儿常用量为5-10g。
2、大黄: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茵陈蒿与大黄配伍,协同使用,其退黄效果尤佳,如患儿大便干结,可用生大黄,若大便溏,可用制大黄,一般可连续服用,不仅退黄明显,而且大便非但不稀反而会正常。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给湿邪、胆汁以出路,还有消瘀、疏利肝胆、化癥散结之功,不仅在新生儿黄疸邪盛期应用,而且在正虚邪恋期亦可配合使用大黄,新生儿常用量为1-3g。
3、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桅子、茵陈,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新生儿常用量为2-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