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迟五软辨证论治
(2020-03-29 14:08:51)
标签:
中医五迟五软 |
分类: 临床方药 |
五迟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小儿生长发育较正常儿迟缓,超过12个月头发稀细黄枯,不能稳稳站立,16个月不见牙齿生出,18个月不能行走,说爸妈以外的字,可诊断五迟,多见于婴幼儿。
现代医学之生长发育迟缓、维生素D缺乏性佝倭病、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等疾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
【症见】小儿发育迟缓,智力迟钝,囟门宽大难合,目无神采,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筋骨瘘弱,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肾养肝,强筋壮骨。
【方剂】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山萸肉、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鹿驾、五加皮、麝香、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怀牛膝、桑寄生、炙甘草。
【加减】齿迟,加紫河车、何首乌、龙骨、牡蛎;脾虚气弱,合用补中益气汤。
2、肝血不足
【症见】小儿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纳食欠佳,目无神采,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筋骨痿弱,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则】养肝健脾,补益气血。
【方剂】补肝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生地黄、当归、白芍、酸枣仁、川芎、木瓜、炙甘草、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补骨脂、怀牛膝。
【加减】立迟、行迟,加牛膝、杜仲、桑寄生;头项软,加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
3、肾精亏虚
【症见】小儿智力迟钝,囟门宽大难合,立迟、行迟、齿迟,筋骨痿弱,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肾精,强筋骨。
【方剂】左归丸加减。
【药物】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怀牛膝。
【加减】语迟失聪,加远志、郁金;纳食不佳,加砂仁、鸡内金。
4、心脾两虚
【症见】小儿语言迟钝,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纳食欠佳,大便多秘结,舌淡苔少,脉细。
【治则】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剂】调元散加减。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石菖蒲、茯神、生姜、大枣。
【加减】发迟难长,加何首乌、肉苁蓉;四肢痿软,加桂枝;口角流涎,加益智仁。
5、脾胃虚弱
【症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发稀萎黄,纳食欠佳,舌质色淡,脉细弱。
【治则】益气补脾。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调元散加减。
【药物】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炙甘草、人参、厚朴、香附、藿香。
【加减】脾虚不运,便溏食减,合用香砂六君子汤;脾肾俱虚,合用补肾地黄丸或补天大造丸。
6、肝脾气虚,血虚瘀结
【症见】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言语不清晰,立迟,表情淡漠,面色不华,舌淡苔少,脉缓乏力。
【治则】补脾益气,养肝壮筋。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养肝丸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山药、升麻、熟地黄、车前子、防风、白芍、玉竹、川芎、楮实子。
【加减】食纳减少,加神曲、麦芽、山楂;体怠懒动,加黄精、大枣。
7、心气不足
【症见】面色咣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虽属会语之时尚不能说话,或言语不清晰,舌质色淡,脉细弱。
【治则】益心气,通神窍,佐以补心养血。
【方剂】菖蒲丸加减。
【药物】党参、石菖蒲、麦冬、远志、川芎、当归、乳香、朱砂、丹参、茯苓、酸枣仁。
【加减】气血俱虚,合用人参养营汤。
8、气血虚弱
【症见】肌肤苍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头发稀疏萎黄,舌质色淡,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滋养肾阴。
【方剂】八珍汤加减。
【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何首乌、菟丝子、龟甲、鹿角胶。
【加减】立迟、行迟,合用豹骨散;齿迟,可合用汤氏芎黄散;精神呆钝,加石菖蒲、柏子仁。
9、痰瘀阻络
【症见】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头发生长迟缓,喉间痰鸣,行迟,舌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暗滞。
【治则】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剂】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药物】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陈皮、茯苓、法半夏、远志、石菖蒲、地龙、僵蚕。
【加减】肌痿系气血不畅,加丹参、香附、川楝子;睡眠不宁,加琥珀粉、丹参、远志。
10、脾肾虚弱
【症见】头发稀疏萎黄,牙齿生长迟缓,囟门宽大,形体瘦弱,面色淡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色淡,脉细弱。
【治则】补益脾肾。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药物】山萸肉、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党参、白术、甘草、何首乌、菟丝子、龟甲、怀牛膝、石菖蒲。
【加减】汗出不止,加牡蛎;头发稀黄,加何首乌、黑芝麻、枸杞子;囟门不合,加补骨脂、菟丝子、苍术、牡蛎。
11、心肾不足
【症见】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常伴有立、行、语、发、齿迟等,舌质色淡,脉细弱,为五迟之中较为复杂而严重者。
【治则】补肾养心。
【方剂】菖蒲丸合五加皮散加减。
【药物】石菖蒲、五加皮、丹参、怀牛膝、人参、当归、珍珠母、何首乌、远志。
【加减】声微,加五味子、白英石;乏力肢软,加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先天禀赋不足,加枸杞子、紫河车。
五软
小儿头项、口、手、足、肌肉五个部位肌肉松弛无力、软弱。头项软即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支持,东倒西歪;手软即手无力,不能握举;足软即下肢痿弱,不能行步;口软即口腔及口唇肌肉无力,不能吮吸咀嚼;肌肉软,即肌肉松弛,软弱无力。五软多见于五六岁以内的小儿。
现代医学之生长发育迟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等疾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脾肾两亏,肌骨不用
【症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手足弛缓,活动无力,肌肉松软,按压失去弹性,精神萎靡,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乏力。
【治则】健脾补肾,生肌壮骨。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地黄丸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山药、升麻、牛膝、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
【加减】哭声无力,加人参或太子参;乳少而口干,加玉竹;大便秘结,加当归、火麻仁。
2、肝肾阴虚,筋骨无力
【症见】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站立,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肝肾,健脾强筋骨。
【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鹿茸、肉桂。
【加减】齿迟,加紫河车、何首乌、龙骨、牡蛎;立迟、行迟,加牛膝、杜仲、桑寄生。
3、肝脾气虚,血虚瘀结
【症见】头项乏力,挺而不举,口唇松软,舌舒缓动,手握无力,坐不持久,起立艰难,步行蹒跚,容易跌倒,肌肉痿软,喜卧少动,表情淡漠,面色不华,舌淡苔少,脉缓乏力。
【治则】补脾益气,养肝壮筋。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养肝丸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山药、升麻、熟地黄、车前子、防风、白芍、玉竹、川芎、楮实子。
【加减】食纳减少,加神曲、麦芽、山楂;体怠懒动,加黄精、大枣;肌萎系由气血不畅所致,加丹参、香附、川棟子。
4、心脾两虚,痰郁阻络
【症见】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四肢痿软,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咀嚼吮吸无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多秘结,舌淡苔少,脉细。
【治则】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剂】调元散加减。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石菖蒲。
【加减】语迟失聪,加远志、郁金;发迟难长,加何首乌、肉苁蓉;四肢痿软,加桂枝。
5、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症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涎出不禁,舌常舒出,食欲减退,大便稀溏,舌质色淡,脉细弱。
【治则】益气补脾。
【方剂】补中益气汤合调元散加药
【药物】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炙甘草、人参、厚朴、香附、藿香。
【加减】肢体酸痛,加桂枝;汗出不止,加牡蛎;多梦,加酸枣仁;脾虚不运,便溏食减,可合用香砂六君子汤;脾肾倶虚,可合用补肾地黄丸或补天大造丸。
6、气血虚弱,肝脾失和
【症见】五软病久,肌痿肤糙,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喜卧身倦,饮食懒进,夜卧不安,大便秘结或稀溏,舌淡少荅,脉弱乏力。
【治则】补气养血,滋补脾肝肾。
【方剂】八珍汤加减。
【药物】当归、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芡实、大枣、牛膝。
【加减】肢冷,加附子、肉桂;心悸、脉弱,加五味子、酸枣仁。
7、痰瘀阻滞,脉络不通
【症见】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口软流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或有惊厥发作,舌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暗滞。
【治则】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剂】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药物】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陈皮、茯苓、法夏、远志、石菖蒲、地龙、僵蚕。
【加减】口角流涎,加益智仁;纳食不佳,加砂仁、鸡内金。
8、肺热伤阴,气阴两虚
【症见】行坐俱废,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清热养阴,滋阴泻火,升清降浊。
【方剂】甘露饮加减。
【药物】麦冬、天冬、生地黄、熟地黄、石斛、黄芩、枇杷叶、茵陈、百合、制何首乌。
【加减】咳嗽,加桔梗、陈皮、麻黄;纳呆便溏,可合用香砂六君子汤。
9、肾阴阳并虚
【症见】面色苍白,喜卧身倦,肌肉消瘦,肌痿肤糙,皮肤松弛,四肢痿弱,头项软弱,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喉间痰鸣,手足弛缓活动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方剂】地黄饮子加减。
【药物】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肉桂、附片、石斛、麦冬、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