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药常用量
(2020-03-11 09:53:17)
标签:
中药新生儿 |
分类: 医学临床 |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麻黄0.3-1
2、辛凉解表药:蝉蜕1-2
二、泻下药
1、攻下药:大黄0.3-2.5
2、润下药:火麻仁2-5
三、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栀子1.5-3
2、清热燥湿药:黄芩1-2.5
3、清热凉血药:赤芍1-3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1-4
5、清虚热药:青蒿2-3
四、化湿药
厚朴1-2
五、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茯苓1.5-4
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1-3
3、利湿退黄药:茵陈3-8
六、温里药
附子0.3-2
七、理气药
陈皮0.5-3
八、消食药
麦芽3-8
九、止血药
白茅根3-10
十、活血化瘀药
丹参1.5-4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止咳平喘药:杏仁0.5-2
2、清化热痰药:川贝母1-2
3、温化寒痰药:半夏0.5-2
十二、平肝熄风药
钩藤2-4
十三、开窍药
石菖蒲1-3
十四、补虚药
1、补气药:人参1-2
2、补阳药:鹿茸(研末)0.1-0.15
3、补血药:当归1-3
4、补阴药:麦冬1.5-4
十五、收涩药
五味子0.3-1
说明:
参考新生儿剂量按我国1949-1999年50年中我国学者已发表的实际应用新生儿的常用量的偏低值。
早期新生儿(从出生第1天到足7天前的新生儿)可用参考剂量的下限值;晚期新生儿(从足7天到28天前的新生儿)可用参考剂量的上限值。
由于对早产儿的应用剂量目前研究报道甚少,故参考剂量不包括早产儿。
剂量的具体选用,酌情增减,特别是医生自己的经验无疑是决定用量的关键。对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者,还可参阅国内各地学者的经验量。
新生儿中药应用剂量的最大量不应超过成人最大量。
在104种药物中,应用例次最多的20种依次为:茵陈(580),黄芩(454),大黄(326),甘草(314),车前草(240),杏仁(193),麻黄(188),人参(172),麦冬(161),黄连(160),栀子(157),蝉蜕(154),五味子(152),钩藤(146),天花粉(145),丹参(132),红花(131),黄柏(128),葶苈子(115),桃仁(100)。上述药物所以应用较多,与新生儿期以黄疸、咳喘、气阴不足、惊风、气滞血瘀等病证较为多见有关。
新生儿常用量/成人常用量二者之比在104种药物中,有78种(75%)药物在1/5?1/2之间。在各类药物中,泻下药、清气分实热药、清热凉血药及温里药(肉桂除外)的用量偏小;补气药、平肝药、消导药的用量偏大。
前者与新生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生理特点有关,故使用寒凉、温热之剂时,用量宜偏小;后者与新生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有关,故使用补气、平肝、消导之剂时,用量可稍偏大。
甘肃周天心、福建邵丕烈、上海朱大年的各自经验认为,新生儿可用成人剂量的1/3弱、1/7?1/5、1/6,与本文结果有接近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附录的老幼中药剂量折算表中,所列“初生至1个月为成人剂量的1/18?1/14”,则与目前国内实际应用的剂量相差较远。
新生儿常用量下限值/成人常用量上限值二者比,在104种药物中,91种(87.5%)药物在1/3?1/10之间,这比例也与药典折算表之记载相差较大。
新生儿常用量上限值/成人常用量下限值二者之比,在104种药物中,85种(81.7%)药物在1/1?2/1之间,即新生儿常用量上限值大多数可达成人常用量的下限值。
统计131种中药的新生儿应用剂量。应用例次较多的前30种中药依次为:甘草(2481)、茵陈(2441)、大黄(1206)、茯苓(1181)、人参(1174)、栀子(1106)、丹参(955)、麻黄(928)、黄芩(927)、红花(899)、五味子(882)、麦冬(862)、杏仁(814)、附子(801)、金银花(795)、桃仁(735)、川芎(674)、白术(652)、当归(567)、陈皮(437)、黄芪(431)、葶苈子(421)、赤芍(409)、桔梗(402)、泽泻(390)、郁金(337)、贝母(330)、天花粉(328)、白芍(300)、钩藤(295)。
新生儿常用量/成人常用量中药的在1/5?1/2范围的有92种,占74%,即约有3/4的中药其新生儿应用剂量为成人剂量的1/5到1/2;比值超过1/2甚至为1/1的中药有22种,占18%。说明绝大多数中药新生儿常用量可用成人剂量的1/5以上。这与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各类中药中,泻下药(如大黄)、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清热药(如石膏)用量偏小;平肝熄风药(如钩藤)、利湿退黄药(如茵陈)、消食药(如神曲)用量偏大。这可能与新生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和“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有关。
单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