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儿中药常用量

(2020-03-11 09:53:17)
标签:

中药

新生儿

分类: 医学临床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麻黄0.3-1  防风1-2.5  桂枝0.5-1  细辛0.2-0.5  荆芥1-3  白芷1-3  生姜1-2  紫苏叶0.5-3  香薷0.5-1.5  羌活1-3  胡荽2-3  葱白1-3

2、辛凉解表药:蝉蜕1-2  葛根2-4  薄荷0.5-2  柴胡1-2  牛蒡子2-3  菊花1-3  升麻0.5-1  桑叶1-3  木贼1-2

二、泻下药

1、攻下药:大黄0.3-2.5  芒硝0.2-1

2、润下药:火麻仁2-5  郁李仁1-3

三、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栀子1.5-3  天花粉1.5-4  竹叶1.5-3  淡竹叶2-3  石膏2-5  鸭跖草2-5  芦根3-6  知母1.5-3

2、清热燥湿药:黄芩1-2.5  黄连0.3-1.5  黄柏1.5-3  龙胆0.5-2  苦参0.5-2

3、清热凉血药:赤芍1-3  生地黄1.5-5  牡丹皮1-3  玄参1.5-4  紫草1-3  水牛角2-6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1-4  连翘1-4  地锦草3-8  鱼腥草2-8  败酱草2-5  板蓝根2-6  青黛0.3-1  射干1-1.5  蒲公英2-5  马齿苋4-8  紫花地丁2-3  绿豆5-10

5、清虚热药:青蒿2-3  地骨皮1-4  白薇1-3

四、化湿药

厚朴1-2  苍术1-3  砂仁1-2  藿香1-3  草豆蔻0.5-1  佩兰1-3

五、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茯苓1.5-4  泽泻1-3  薏苡仁4-8  猪苓2-3  冬瓜皮3-6  赤小豆2-6  玉米须6-8

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1-3  滑石2-5  灯心草0.5-1  地肤子1-4

3、利湿退黄药:茵陈3-8  金钱草6-8  田基黄6-10  虎杖1-3

六、温里药

附子0.3-2  干姜0.2-2  肉桂0.2-1  吴茱萸0.2-1  丁香0.2-0.4

七、理气药

陈皮0.5-3  枳壳1-3  木香0.5-1.5  枳实0.5-1  佛手1-3  化橘红0.5-2  乌药1-2  槟榔1.5-3  香附0.5-2  大腹皮2-3  川楝子1.5-2  柿蒂2-3

八、消食药

麦芽3-8  山楂2-4  神曲3-4  鸡内金2-3  莱菔子2-4

九、止血药

白茅根3-10  炮姜0.5-2  茜草2-3  蒲黄1-2  三七(研末)0.2-0.4  地榆1-3  白及1-2  仙鹤草1-3

十、活血化瘀药

丹参1.5-4  红花0.5-2  桃仁0.5-3  川芎0.3-2  郁金1.5-3  姜黄1-2.5  乳香1-2  莪术1-2  三棱1-1.5  延胡索1-1.5  五灵脂0.5-2  牛膝1-3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止咳平喘药:杏仁0.5-2  葶苈子0.5-2  紫苏子1-3  紫菀1-3  罗汉果2-3

2、清化热痰药:川贝母1-2  浙贝母1-2  桔梗1-2  竹茹1-3  天竺黄0.5-2  前胡1-3  胖大海0.5-1

3、温化寒痰药:半夏0.5-2  制南星0.5-2  白前1-2

十二、平肝熄风药

钩藤2-4  僵蚕1-3  全蝎0.2-1.5  地龙1-3  天麻1-2  蜈蚣0.1-0.2  羚羊角0.2-0.3  代赭石2-4  石决明2-5

十三、开窍药

石菖蒲1-3

十四、补虚药

1、补气药:人参1-2  甘草0.5-2  白术1-4  黄芪2-5  党参2-5  太子参2-5  山药3-6  西洋参0.5-2  红景天0.5-2  大枣3-6

2、补阳药:鹿茸(研末)0.1-0.15

3、补血药:当归1-3  白芍1-4  熟地黄2-4

4、补阴药:麦冬1.5-4  石斛1.5-3  玉竹1.5-3  北沙参1-3  南沙参1-3

十五、收涩药

五味子0.3-1  乌梅1.5-3

 

说明:

参考新生儿剂量按我国1949-199950年中我国学者已发表的实际应用新生儿的常用量的偏低值。

早期新生儿(从出生第1天到足7天前的新生儿)可用参考剂量的下限值;晚期新生儿(从足7天到28天前的新生儿)可用参考剂量的上限值。

由于对早产儿的应用剂量目前研究报道甚少,故参考剂量不包括早产儿。

剂量的具体选用,酌情增减,特别是医生自己的经验无疑是决定用量的关键。对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者,还可参阅国内各地学者的经验量。

新生儿中药应用剂量的最大量不应超过成人最大量。

104种药物中,应用例次最多的20种依次为:茵陈(580),黄芩(454),大黄(326),甘草(314),车前草(240),杏仁(193),麻黄(188),人参(172),麦冬(161),黄连(160),栀子(157),蝉蜕(154),五味子(152),钩藤(146),天花粉(145),丹参(132),红花(131),黄柏(128),葶苈子(115),桃仁(100)。上述药物所以应用较多,与新生儿期以黄疸、咳喘、气阴不足、惊风、气滞血瘀等病证较为多见有关。

新生儿常用量/成人常用量二者之比在104种药物中,有78种(75%)药物在1/5?1/2之间。在各类药物中,泻下药、清气分实热药、清热凉血药及温里药(肉桂除外)的用量偏小;补气药、平肝药、消导药的用量偏大。

前者与新生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生理特点有关,故使用寒凉、温热之剂时,用量宜偏小;后者与新生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有关,故使用补气、平肝、消导之剂时,用量可稍偏大。

甘肃周天心、福建邵丕烈、上海朱大年的各自经验认为,新生儿可用成人剂量的1/3弱、1/7?1/51/6,与本文结果有接近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附录的老幼中药剂量折算表中,所列“初生至1个月为成人剂量的1/18?1/14”,则与目前国内实际应用的剂量相差较远。

新生儿常用量下限值/成人常用量上限值二者比,在104种药物中,91种(87.5%)药物在1/3?1/10之间,这比例也与药典折算表之记载相差较大。

新生儿常用量上限值/成人常用量下限值二者之比,在104种药物中,85种(81.7%)药物在1/1?2/1之间,即新生儿常用量上限值大多数可达成人常用量的下限值。

统计131种中药的新生儿应用剂量。应用例次较多的前30种中药依次为:甘草(2481)、茵陈(2441)、大黄(1206)、茯苓(1181)、人参(1174)、栀子(1106)、丹参(955)、麻黄(928)、黄芩(927)、红花(899)、五味子(882)、麦冬(862)、杏仁(814)、附子(801)、金银花(795)、桃仁(735)、川芎(674)、白术(652)、当归(567)、陈皮(437)、黄芪(431)、葶苈子(421)、赤芍(409)、桔梗(402)、泽泻(390)、郁金(337)、贝母(330)、天花粉(328)、白芍(300)、钩藤(295)。

新生儿常用量/成人常用量中药的在1/5?1/2范围的有92种,占74%,即约有3/4的中药其新生儿应用剂量为成人剂量的1/51/2;比值超过1/2甚至为1/1的中药有22种,占18%。说明绝大多数中药新生儿常用量可用成人剂量的1/5以上。这与第一次统计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各类中药中,泻下药(如大黄)、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清热药(如石膏)用量偏小;平肝熄风药(如钩藤)、利湿退黄药(如茵陈)、消食药(如神曲)用量偏大。这可能与新生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和“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有关。

单位: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