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龈交穴

(2019-07-25 16:49:29)
标签:

中医

穴位

分类: 经络穴位脉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龈交一。原作断交,属督脉。是督脉、阳明的交会穴。

【穴名解】龈即齿龈,交即交会,此穴在上齿龈中缝,为督脉和任脉的交会处,故名龈交。

龈,同“止斤”,《说文》:“龈,啮也。”止斤,齿本也,指齿根肉也。交,有交会之义。本穴适当口内门齿齿根部,为任督二脉与胃阳明经交会的地方,故名之。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手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循鼻入上齿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门齿正中缝隙中,为唇系带与齿龈相结合处,唇齿相交之所,上者属督,下者属任。

【定位】上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功效作用】

清热泻火、开窍明目;

宁神镇痉、清热消肿;

清热利湿;

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于人中、承浆两会穴,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右之左(手阳明于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阳明于承浆交叉,上至额角)两经四线循口环唇,任督两脉之连系,由口角两旁之线,接引交会,而任督两端借以相连也。

【主治病证】

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项强,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黄疸,心烦,心痛,齿龈肿痛,口,口臭,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等。

主治牙龈肿痛,牙关不开,口噤,齿衄,鼻渊,鼻衄,鼻塞,目翳,目赤疼痛,面颊赤肿;痔疾;癫狂,痫证;腰痛,项强;黄疸,心烦,心痛。

主治癫狂、齿龈肿痛、口、口臭、鼻渊。

主治癫狂,痫证,鼻渊,牙龈肿痛,齿痛,口舌糜烂,鼻瘜肉等。

治牙龈肿痛,口歪,口臭,牙关不开,鼻痔,目泪,多眵赤痛,颊肿,面部疱癣,腰扭伤,颈项强,头额痛,心烦痛,齿龈炎,鼻息肉,面神经麻痹,角膜白斑,小儿面部湿疹,癔病,心绞痛。

【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禁灸。

【配伍】

配迎香、上星、合谷、风池治一切鼻病;

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配颧髎、下关,治口僻;

配上关、大迎、翳风,有行气通经的作用。治口噤;

配风府,有疏风通经的作用。治颈项强直;

配承浆,有养阴清热的作用。治口臭;

配合谷,治牙肿痛、口噤,

【特效按摩】每天用舌头向上唇内侧顶,可刺激到龈交穴,有促进身体水分循环,预防下半身水肿的作用。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烦满,龈交主之。癫疾互引,水沟及龈交主之。目痛不明,龈交主之。齿间出血者,有伤酸,齿床落痛,口不可开引鼻中,龈交主之。鼻中息肉不利,鼻头额頞中痛,鼻中有蚀疮,龈交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治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眦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

《针灸聚英》:任、督、足阳明之会。

《针灸大成》:主鼻中息肉,蚀疮,鼻塞不利,额頞中痛,颈项强,目泪眵汁,牙疳肿痛,内眦赤痒痛,生白翳,面赤心烦,马黄疸,寒暑瘟疫。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

《类经图翼》: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壮。

【研究进展】治疗痔疮:将龈交穴上或附近唇系带上的小滤泡及小白点,剪掉或切除。

痔疮的三棱针刺血法

取穴:龈交穴或唇系带上形状不同,芝麻大小的结节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对准上述部位点刺放血1滴即可。亦可用小剪刀或手术刀将其结节剪掉或切除,并使出血少许即可,每天2次。

龈交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