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诗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 |
分类: 个人日志 |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初读萧红,是93年在锦州上学逛旧书摊时发现它的《生死场》。记得是80版的,定价3毛多,实际花5元买的。历经9次搬家,现在找不到了。
后来又看了《萧红散文》、《呼兰河传》。
萧红于1911年生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组诗《砂粒》。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发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后萧红因肺病住院,1942年1月22日,因庸医误诊误治而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一生,饱受肉体和精神痛苦的折磨,穷苦奔波,一代才女最后在痛苦和孤独中走向了死亡。她纯真、执着,一生都在追求真爱、自由,比起那些碌碌而逝的生命,她短暂的一生在中国女性文坛上熠熠生辉。
萧红死前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我选了几篇她的诗,大家读一读吧。
《可纪念的枫叶》
红红的枫叶,
是谁送给我的!
都叫我不留意丢掉了。
若知这般别离滋味,
恨不早早地把它写上几句别离的诗。
《春曲·二》
我爱诗人又害怕了诗人,
因为诗人的心,
是那么美丽,
水一般地,
花一般地,
只是舍不得摧残它,
但又怕别人摧残,
那么我何妨爱他。
《沙粒》(1937)节选
07
从前是和孤独来斗争,
而现在是体验着这孤独,
一样的孤独,
两样的滋味。
10
朋友和敌人我都一样的崇敬,
因为在我的灵魂上他们都画过条纹。
11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
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
而是这狂魍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13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
因此我所想望着的:
只是旷野,高天和飞鸟。
17
生命为什么不挂着铃子?
不然丢了你,
怎能感到有所亡失?
18
还没有走上沙漠,
就忍受着沙漠之渴,
那么,
既走上了沙漠,
又将怎样!
23
想望得久了的东西,
反而不愿意得到。
怕的是得到那一刻的颤栗,
又怕得到后的空虚。
24
可怜的冬朝,
无酒也无诗。
26
当悲哀,
反而忘记了悲哀,
那才是最悲哀的时候。
31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
这愿望多么渺茫,
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
34
什么最痛苦,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附录1
名家点评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附录2
民国四大才女:张爱玲、萧红、石评梅、吕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