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孩子一起交流的乐趣

(2011-01-14 10:31:20)
标签:

亲子

育儿

交流

孩子

父母

分类: 生活休闲

    很久没有写关于宝宝成长的日记了,今天想谈谈关于“交流”的话题。
    一直以来,老公和我的同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和我之间每一次的通话都会有一个小时之久,“聊什么了?”“有什么可聊了?”他们都这么说。相比老公与家人的电话聊天(三两句就解决问题),我和母亲的聊天就是长谈了。而对于父亲却没有如此之多的话语,总结起来是:越是沟通得多,越是有话说。是的,长时间的沟通,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几乎为零,很多时候并不是带有什么目的的聊天也一样天马行空般的聊起没完,说白了就是“瞎侃”。用母亲的话说:“给孩子一个发言的机会”。
    母亲的教育来源于我的姥姥。在母亲小的时候,一旦淘气让姥姥生气时,姥姥会手举笤帚,对母亲呵斥道:“你说,你说的出来道理,我就不打你。”不管怎样,她给了母亲一个为自己辩驳的机会,母亲会想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当然不会每次都免于挨打,用姥姥的话说“有理就不打,没理就要打”。母亲将这种教育方式同样放在教育我身上,但方式有所改进,比如吃饭时,父母会聊天,母亲就会适时候的让我发言,让我参与意见事情错与对的辩论中来,只要是有道理的,母亲就会给与鼓励和赞许,这样让我很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从中也找到了表达自己见解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后来我很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辩论赛的原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方面,性格的培养则是潜移默化的了。因为,交流得多,我很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股脑的告诉母亲,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和母亲更像是一对知心的朋友,无话不说。也正因为如此,我很少有不快乐的事情,当我心情抑郁时,母亲的宽解是最好的良药;当我开心时,母亲的笑容是最好的分享。身边的人总是说我不知烦恼,性格开朗,我想这就是交流的法宝在我身上起到的作用。
    今天,当我也成为母亲时,我不忘告诉自己“交流”的重要。所以,每天下班之后,我都会和逗逗聊天,他会用他自己的方式向我表述自己一天的经历,虽然,语言的表达还很贫乏,措词还很苍白,语句也是断断续续,但从中我获得了很大的乐趣,因为他愿意和我交流。比如昨天晚上他要喝奶,我冲好了,将奶瓶递给他时,我们的一段对话:
逗逗:“谢谢妈妈!”
逗妈:“不客气!”
逗逗:“吃烧饼了。”
逗妈:“你今天吃烧饼了?”
逗逗:“嗯”
逗妈:“谁给你买的烧饼了?”
逗逗:“姥姥买的。”
逗妈:“那你有没有谢谢姥姥?”
逗逗:“谢谢姥姥!”
......
逗逗:“银行...”
逗妈:“去银行干什么了?”
逗逗:“拿号、排队”
逗妈:“人很多是吧?”
逗逗:“是的。”
......
逗逗:“托马斯摇摇晃晃,‘砰’,撞了...”
逗妈:“托马斯和谁撞了?”
逗逗:“托比。”
逗妈:“哦,原来托马斯摇摇晃晃不小心和托比撞了啊!”
逗逗:“嗯”
......
注释:1、每当我们给逗逗东西时,都教给他说:“谢谢”,让他有基本的礼貌常识,开始他还是记不住,时间长了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般,有一次,当不用我提醒,他在接受东西时很自然的就说出了这两个字,我感到很惊喜,并且表扬了他。
      2、现在我还不想强迫逗逗学习,所以我给他买了一些他喜欢的书,比如《托马斯和朋友》系列故事书,因为喜欢,他会不厌其烦的让我给他讲里面的故事,记忆很好的他,之后会慢慢给我重复一下里面简单的故事情节,有时只是几个字的蹦出来,我就鼓励他,用一些连词将这些零散的词组组合成一句完整的句子,当他做到时,我就会表扬他,他就更有表现得欲望,希望能讲故事给我听了。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希望我和逗逗之间不仅仅是母子,而更是朋友。希望我们的愉快交流能一直陪伴他成长,等他长大了之后,还能一直拿我当做他的好朋友,而不仅仅只是母亲而已!(这是篇逗逗2岁半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