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农民学生

(2013-01-21 17:39:04)
标签:

校园

分类: 成长笔记

文/王小妮(《上课记》)

朋友余青娥

我教过的学生几百个,只有余青娥一个,不像学生更像朋友。

2006年秋天教她这个班,整整一个学期,根本不知道坐在下面的哪一个是余青娥。虽然点评过她的作业,早就发现署名余青娥的文章踏实真切,有很多来自生活本身的灵动细节。快放假了,我才把她和签在作业上的名字对上号。

最后一次课结束的铃声一响,我走向她。她一直都坐在最靠窗的角落,一个老师上课时候如果想关照到她所在的那个位置,需要特别地偏转身子,几乎要面朝窗外,好像存心逃到教室之外去。所以,她很容易被忽略。

我说,余青娥,能把你这学期的六篇作业打出来,发到我的邮箱里吗?她抬起来的脸忽然涨红了。天啊,多年轻多干净的脸啊。她有点紧张,抬一下头又马上低下去,她忙着翻本子,她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早就记着我的电话和邮箱。她问,是这个吗?我说是。她点头,再没抬头望我。

就是最开始抬头看我的一瞬间,她的眼睛和脸上都是幸福。原来,我也能带给别人幸福的感受啊。

余青娥的高兴我看见了,我的高兴她一点都不知道。

不教她之后,我们才熟了。我从她那里得到的,比她从我这里得到的要多。从余青娥发给我的“寒假纪事”里,我知道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年三十晚上,天已经全黑了,在福建打工的父母还没回到她们在江西鄱阳湖的家乡,她和外婆一直在等,忽然听到嚓嚓踩过雪地的脚步声,她一下就听出是父母和弟弟回来了。被父母带到城里上小学的弟弟一进门就脱棉袄,脱得头上身上热气腾腾,母亲赶紧帮他解下贴身捆扎的两条鼓鼓的长丝袜,里面塞的全是钱。一条长袜里装的是她父母这一年里赚的钱,另一条塞的是亲戚家委托他们带回老家准备起新房的钱?青娥笑着说,你们胆子真大,这么多钱,就捆在小孩身上。母亲说挤长途车,只有这样才安全。后来我问过她,长丝袜里能塞多少钱。她笑说,能藏一万呢。青娥写出的又悲又喜的年三十之夜,待在城里的作家怎么编得出来?

又一年过去,又到年三十,收到余青娥的短信:老师,家里人在门口放爆竹了。就这么一句,像一个很近的亲戚在讲述本家过年的情景。

青娥的祖母现在还会埋怨她父母说,不该让她念书,女孩念什么大学,还交那么多钱。老人这么说,因为下面还有弟弟,弟弟要长大要念书要成家立业,学费当然要早点给他攒起。我把青娥的文字推荐给杂志发表了。有一天收到余青娥的短信,她说第一次收到稿费,感觉拿在手里不敢花。她问我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曾经问过她,每年春运为什么农民工千辛万苦一定要回家。

她说,在别处你怎么打工怎么赚钱吃多少辛苦,老家人是不知道看不见的,只有回到老家,这地方人人认识你,春节一到,家家外出的人都回来了,你走在街头,穿上最好的衣服,风风光光地,再叫上几个人在太阳里打打牌,人人就都觉得你在外面混得好,穿得洋气。只有在老家,才没人笑话你土,嫌你脏,说你是乡下人,老家人人都是乡下人。这种感觉除了老家,别地方没有。

认识她快6年,她已经在三亚的一家公司工作了,她是可信赖的,凡是她说的我都信。

 

古惑仔邓伯超

大一的课上,请学生谈谈喜欢什么电影。邓伯超站起来说,最喜欢香港电影《古惑仔》。

教室里就有点乱,同学在哄笑。如果有人说喜欢《泰坦尼克》或《霸王别姬》,教室里一定很安静。如果有人说什么《蓝》《红》《白》,会有多数学生完全没听说过。人人都没想到来自于四川乡村的邓伯超会喜欢“没艺术品格”的《古惑仔》。

邓伯超没一点慌乱:就是《古惑仔》那电影影响了我们那儿整整一代年轻人,古惑仔告诉我们做人要仗义,要忍辱负重。

正是《古惑仔》,让我一下子认识了邓伯超,他的作业和他的宣讲差不多,总有自己的视角和见解。

刚入学的新生经常被各种学生社团拉拢“招新”,邓伯超告诉我,他报了街舞协会,没想到协会一开口要收250块会费,他当时交了。过后很纠结,只有他自己知道,少了这250块,很快就没有钱吃饭了。邓伯超考虑了一天,又去把250块钱要回来了,退出了街舞协会。他说,其实挺喜欢玩街舞。

快放假了,我随口问他,春节回家不?他说,离开家前就说了,大学四年里,他都不回家。我问为什么。他说,来上学之前就想好了,他要在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才回家,整个大学期间父母不用给他学费生活费,一切都由他自己解决,这也是离家前说定了的。

他有养活自己的办法,他不惜力气,不放过一切机会。很快,我看见校内布告栏贴着假期小语种补习授课的海报,联系人就是邓伯超。

后来,有三年都不教他,但一直有联系。经常在校园见到他,有时在架摄像机,有时在活动现场拉电线,只要见他,就见他嘿嘿地笑,那笑里,快乐的成分极少。后来,他去海南儋州乡下做客家人的纪录片。我的文档里保留着他文笔粗粝的两封长信,关于他的童年故事和毕业后的传奇经历。

邓伯超毕业后并没去工作,借了钱去北京进修影视专业课,成了“北漂”。他告诉我,现在和一伙群众演员住一起,每月租金180元,不知道那是什么房子。

2009年得到四川一个影像奖的提名,他第一次坐飞机去成都。我问他成都之行的感想,他的回答我永远忘不了,他说,我不想和富人站在一起。虽然作为提名者他该住大会统一订的酒店,但他没敢去,怕交不起钱,住的小旅馆,正在成都打工的母亲想跟他去颁奖现场看看,他没同意,母亲很生气。今年3月,邓伯超在海南儋州拍的片子再次得到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的提名奖。影像这条路,不知道还能让农民的后代邓伯超走多远。

 

http://s9/mw690/6ff298a3td3c97e4d643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唐人自何处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