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王羲之的“王氏家训”

标签:
临沂王家宋体智永王羲之故居 |
分类: 走四方 |
http://blog.whnews.cn/blogatca/Mon_0908/8074_1250070203_4vzb0FtgnE7WDCv.jpg
临沂是个出名人的地方,最大的名人莫过于书圣王羲之了。当时临沂属于琅邪郡,所以王家又称“琅邪王氏”。13岁时,王羲之随父母迁居浙江绍兴。走的时候,为了保全家舍,王家没有把家舍卖给大户人家,更没有找人看家护院,而是捐为佛寺,就是今天的普照寺。为了保留,所以捐出。这真是大智慧。佛家净土,就是兵匪也不会随意占用、破坏,所以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王家的后人还能准确地寻到祖先的遗址。
http://blog.whnews.cn/blogatca/Mon_0908/8074_1250069979_y01BQQv17vULBDk.jpg
王家在当时是名流,琅邪王氏诸兄弟与琅邪王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密切关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马,是司马睿;王,指王导,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家在南京时曾住在乌衣巷,唐朝刘禹锡有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就是指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谢”指的是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可见王氏家族当年的兴旺。
王家在政治上很有地位。王导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羲之官不大,四品;其子王献之官居二品,做过驸马。更为人称道的是王家在书法上的造诣。“二王”已经是家喻户晓,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同样有名。智永从小身体弱,出家做了和尚,结果却活了一百多岁。智永习字很刻苦,三十年不下楼,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将破笔头埋葬,砌成坟,名之为“退笔冢”。“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当时向智永求字的人很多,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这就是“铁门限”典故的来历。智永晚年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千文字》,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王羲之的祖上也很有名,为秦灭楚的大将王翦就是王羲之的先人。是什么让王家在政治、军事、艺术各方面有如此高的造诣?也许从“王氏家训”中能体会一点东西: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恰恰,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也许有人说,这很简单呀,很多人都这样说呀。是的,不复杂,很多人也这样说,但王氏家族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这样做了。做,是关键。
晒书台,是王羲之故居里唯一一处真正的遗迹,距今1700多年。后面的屋里有很多人在开会,问导游,导游说是在学习,大概是科学发展观之类。参加的人员是故居管理处的,有六七十人。王羲之在天有灵,不知道是喜是怒。
http://blog.whnews.cn/blogatca/Mon_0908/8074_1250070039_NI2PNoZHaTjRCmi.jpg
王羲之喜欢鹅,此“鹅池”是否为彼“鹅池”不得而知,但故居中的水池却是真的,最深处有6米,从来没有干过,只是面积大大缩小,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