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人的《礼记》——读《克尼格礼仪大全》

(2011-01-06 18:11:07)
标签:

中国

《礼记》

克尼格礼仪大全

《弟子规》

宋体

分类: 读书

 

1789年,德国的克尼格男爵出版了一本书,叫《与人交往》,介绍了社交场合和日常生活的礼仪,两百多年来,这些礼仪成为西方人的行为规范,并一版再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内容加入(比如我看到的这本里面就有电子邮件的礼仪内容),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到家规,中到乡风民约,大到国家礼仪,人多的场合少不了礼。没有礼,人就无所适从了。有些礼节是约定俗成的,有些则是明文约定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周朝就有一部《周礼》,那里面对各种礼仪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以至于繁琐,成为一门学问。简单的东西容易掌握,复杂的东西才需要专家,就象今天的法律,条文太多了,一般人记不住,于是产生了律师这个职业。孔子当年就是周礼方面的专家,并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

礼仪之于人,与权力、金钱等一样,没有不行,多了也不是好事,但总体上来讲,多比少好,多了有“保障”,不会出问题,所以有“礼多人不怪”之说。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实实在在就好,不用讲那么多礼道。这些人很多是把握了“礼”的精髓,就是对人的尊重,即使说些“反话”,也不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反而引来更多的好感。而有些人则不然,尤其是在酒后,常常会闹出事端,导火索往往只是一两句不合“礼”的话。有些情况是两人有底火,还有些情况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偶然冲突。有底火另当别论,偶然的冲突很伤感情,这种冲突就象在木板上钉钉子,钉子可以拨下来,钉眼很难弥合。而如果讲“礼”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西方的礼仪规定与中国不同,但其作用无二。

这本书之所以有生命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对礼仪的规定特别具体,比如付小费的数额,发传真要写明总页数,用牙签的方法,用餐时只许与邻近的客人交谈,等等。具体,就是具有可操作性,拿过来就可以用。中国古人非常注意这一点,《礼记》就是如此,流传更广的《弟子规》也一样,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而现在有很多规定过于抽象,比如要热爱祖国、团结同志、尊敬师长,具体怎么做,不清楚。

这本书很多内容不适合中国人,但对于中国人了解西方的礼仪很有帮助,如果有人到欧洲留学,看一下这本书会有很大收获。

 

 

 

 

 

 

 

 

 

 

 

 

作者: 草根儿   发表日期: 2008-08-30 威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