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丑陋的中国文人——读《文化嘴脸》

(2010-12-29 21:50:29)
标签:

徐林正

济南

宋体

文化嘴脸

笔墨官司

文化

分类: 读书

 

 

 

这本书得来有些意外。那天开一个大会,会场里面寒气彻骨,不到两个小时我就溜了,出来想找个地方暖和暖和,一时又无处可去,见旁边有个小书屋就进去了。原没想买书,后来就看到了这本《文化嘴脸》,翻了翻,挺吸引人,就买了。260页的书,不到两天就全看完了,中间还抽时间写了一个电视常备片的脚本。

这本书的作者叫徐林正,现在好象是《南方周未》的驻京记者,写的内容一部分是自己对文化人的专访文章,比较简单;一部分是自己的笔墨官司,情节曲折,真的如小说一般。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嘴脸是多么丑陋。名气响当当的赵忠祥写了本《岁月随想》,给他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重重烦恼,这本书里写的是四个小人物对他的书的粗制滥造的批评,除此之外我还读到了别的刊物上有关他济南签字卖书兼卖鞋的争论和官司,这事中国人民知道的不下几个亿。还有些不太了解的,象冯小刚到《科技时报》“操”编辑袁始人的妈,袁始人开始的时候害怕,打电话给并不认识的徐林正,请求声援;而后来袁始人站稳了脚,名气也大了,却象冯小刚一样信口雌黄,把当初帮助他的徐林正卖了。此外书中还写了不舍得打长途电话的大剧作家魏明伦,仗着丈夫钱钟书声望欺负人的杨绛,有学历的文坛剽客余杰和小混混出身的文坛剽客张敏,等等。

文人相轻,自古如此。原因是什么?这是我读这本书时常想的一个问题。我想,“轻人”的目的是“重已”。文化界不像经济界,各项指标都可用数字来表示,捏捏钱包的厚薄,数数支票上有多少个零,是挣是赔一清二楚。文化产品的好与坏、优与劣是没有严格标准,凡高的画生前卖不出去,死后却卖到了天价,凡老先生在天一定会后悔死得太早,无福享受百万英磅。文学也是一样,除了最好的和最差的大家一眼看得出来之外,大部分作品是见仁见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显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夸自己太不好意思,那就贬别人吧。贬别人的默认前提是自己比被贬的人强,贬一个大家觉得还算不错的人,言外之意是我比这人水平高,大家就会对你肃然起敬,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一大截。不过这有一定风险,要把握好一个“度”,贬得太厉害,大家反过来会看不起你。仔细探究,书里的那些笔墨官司的根源大部分源于此。

因为作者是一名记者,所以文字很流畅,读起来一点不费劲。这其实是一门艺术,就象广播要研究人的听觉习惯,电视要研究人视觉习惯一样。作家与记者不同,他们更注重文字的内涵和艺术性而不是读者的接受速度。文中有王蒙的一篇文章,读到他的文章时感觉阅读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这感觉很强烈。

这本书的成功很大因素是策划。好的策划等于成功的一半。读书的一般是文人,文人对文人的关心程度高,所以愿意掏钱卖书的人就多。其实这本书是一个“草就章”,文章是临时凑起来的,内容重复的地方很多,有些甚至给人时空不清的感觉。书中有不少附录,是正文提到的文章的原作,这对读者理解正文有好处,但这些文章在正文中引用过,精神已经掌握,附上原文除了资料性外,并于多大用处,反而增加了重复程度。还有书中有不少错别字也没有检出来,都是低档次错误,完全是编辑不用心造成的。

(本文写于2001-3-1

作者: 草根儿   发表日期: 2007-04-05 海岬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