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人人都应一读的好书——《经典常谈》
(2010-12-29 20:54:09)
标签:
朱自清中国宋体经典常谈经典作品文化 |
分类: 读书 |
一位同学曾这样评价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而又都不愿意去读的东西。”此话有理。因为经典作品常常是不太好读的,或者因为是外文,说话的习惯与中国人不一样,翻译过来更少了原文的味道;或者因为年代久远,语言和社会环境与今天相去太远,读之不畅。如果是几千年前的作品,那么名气再大,真正能坐下来读进去的就更少了。
逛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讲的都是中国古典文献的知识,就买了一本,原打算给妻作“启蒙读物”的,回来翻了翻,一下子看了进去,而且越看越觉汗颜,自以为中文系大学生,书里的东西都是常识,没想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真应了那句话:学然后知不足。
这本书共分十三个章节,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它的内容不是就书谈书,而是谈渊源,讲书或文体发展的前前后后。
形式上深入而浅出,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叶圣陶先生为其重印作序,打了一个比方:朱自清象一个参观岩洞的导游,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然后告诉别人洞里有什么,是怎么来的,不至于游人进洞迷了路。确实形象贴切。
这本书是讲古文典籍的,却一点没有教授架子。每一篇都在讲故事,象夏夜纳凉时的闲话。真正高水平的学者说出的话往往是非常直白的,但这种直白却包含着准确和深刻。作者是对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又对古文典籍感兴趣的人讲话的,引用原文不多,背景介绍不少,正合适读者。搞清楚对象是成功的一半,对牛弹琴的故事,愚蠢的不是牛,牛本来就不懂音乐;愚蠢的是弹琴的人,他搞不清对象。
朱自清先生是国学大家,一般人只知道他散文写得好,以为他只会写《荷塘月色》,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也是了得。在大学时我曾作过一个有关古代历法的论文,查了不少资料,经常看到朱自清的名字,可惜他英年早逝,去逝时年仅50岁。这本书写于1942年,那年他44岁,可以说是他学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书是三联书店出的,1980年出第一版,1998年出第二版,已印刷了4次,7万多册。一本介绍古典文学的书能发行到7万册真是不易,但比《上海宝贝》印数少,它一次就印了8万册。这就是市场经济,没办法。
(本文写于2000-1-9)
最后补充一下,易中天《品三国》首印55万册,于丹《论语心得》首印100万册。强势传媒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作者: 草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