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记 60、机会难得——《张释之冯唐列传》随想

(2010-12-28 18:38:53)
标签:

文帝

上林

宋体

张释之冯唐列传

啬夫

文化

分类: 读史记

60、机会难得——《张释之冯唐列传》随想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史记·太史公自序》)

 

 

张释之家里有钱,做了侍奉汉文帝的小官,十年没有得到提拔。可能在外做官花费比较大,坐吃山空,想辞职回家。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觉得走了挺可惜,就向汉文帝推荐,张释之得见天子,机会难得,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提拔。

 

 

一次,张释之跟文帝出行,到上林苑养虎的地方,文帝问上林尉一些情况,上林尉答不上来,而旁边一个啬夫(官名,相当于现在的主管,如田啬夫、库啬夫等),却代替上林尉对答如流。文帝很喜欢,让张释之给啬夫个“上林令”的官帽子。张释之想了一会儿,用周勃、张相不擅口才却是“长者”的例子,劝文帝不要封赏啬夫,因为如此,则天下人可能都去耍嘴皮子而不讲求实际了。文帝说好,没有封啬夫,反而把张释之提拔了。

 

 

  此事我甚腹非。且以小人度君子之腹:张释之发迹靠的也是嘴皮子,当时他得见文帝,先是说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文帝不爱听,让他说些接近实际的东西,他说了些文帝关心的秦亡汉兴事,才得到重用。眼前这个啬夫能对答如流,不仅说明其口才好,还说明其工作扎实,否则腹中空空,言从何出?如果眼前的这个能言善辩的啬夫被皇上重用了,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不能提拔他。

 

 

  也可能是啬夫表现过分,弄巧成拙了。说什么不说什么,怎样说,都是极有学问的。有时可以回答的也不应该答,有一次在酒店吃饭,遇到一个伶牙俐齿的服务员,她跟客人前言后语对答如流,而且充满智慧,有时让客人都无言以对。这就过了。服务生的职责是为客人服务,不是表现自己有才能;其最终目的是让客人在你这里吃饭心情舒畅,下次还来;而不是智力竞赛,求证谁高谁低。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生即使是能驳倒对方也不应该驳,因为你驳了,客人就没面子了,就不高兴了,就不再来了,你生意就不好了,钱就拿少了。

 

 

也可能是啬夫见到皇上不容易,想在皇上面前好好表现表现。也是,机会难得,一生能几回得见天颜?又怎样才能让皇上了解自己?没有靠山,没有袁盎那样的重量级人物推荐,只能一辈子做个小官,这又实在是不甘心,所以才多说了些话。而这种表现显然是奏效了的,皇上已经下令提拔自己了,没想到半路上冒出个张释之,把自己的大好政治前途废了。这个啬夫可能一辈子都会恨张释之。

 

 

历史记载张释之这个人很讲规矩,他管司法,有人冲撞了文帝的车马,张释之审问后按律处以罚金。文帝不高兴,但张释之说:既然此事交给廷尉(相当于法院)来处理,就应当按法律规定办,否则不能取信于民。还有一个人偷了高祖刘邦墓前的玉杯,按偷盗宗庙器物罪被判死刑。文帝认为应该灭族,张释之说:按法律就应该如此,否则一旦有人挖了高祖的坟怎么处理?文帝不快,但还是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文帝是个宽容爱民的好皇帝,所以张释之有生存的空间,这不仅是张释之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是他生存的机会。景帝上台后,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官被贬了,还差点丢了性命。

 

 

  与张释之相比,冯唐这个人的事迹乏善可陈,如果不是他的儿子与司马迁是好朋友,可能象他这样的人物早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了。司马迁成就了他,这个机会不仅让他留了名,还一不小心成了大名人,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句子,苏东坡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想起了冯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惦记呢?不是本篇着重描写的他直言冒犯汉文帝,而是他的经历。他在见到文帝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可还只是个站岗放哨的郎官,可能文帝比较奇怪这么大岁数的人还当郎官,也可能那天文帝心情比较好,总之文帝坐车看见冯唐时,停下车来,跟他聊了一会儿。这一聊,把冯唐聊成了名人。文帝与冯唐算半个老乡,冯唐是代地人,文帝做皇帝前做过代王,话题就多些,谈起古人,没想到与冯唐的祖上相识,冯唐虽然说话不当,让文帝不高兴,但最终文帝认为他说的对,提拔了他。到景帝时,冯唐被提拔为楚国的宰相,后来免职。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大家又推举冯唐,可这时冯唐已经九十多了,什么也干不了了。

 

 

  冯唐是个耿直的人,自称“鄙人不知忌讳”,有话说在当面,直言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的反应很有趣:大怒,站起来就走了,良久,又召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何当众辱我,就不能私下谈?” 很有人情味。冯唐的这样性格容易冲撞了别人的面子,在官场混的人,这是大忌,所以他很大年纪得不到提拔是很正常的。好在他遇到了汉文帝这样地球上都凤毛麟角的明主,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皇上跟普通卫兵说话的机会,还正巧与皇上是同乡,还正巧他的祖上与皇上认识,这么多的机遇才成就了他,否则今天没有人会知道历史上有个叫冯唐的。一千多年后,苏东坡被贬密州,还惦念着冯唐,希望大宋皇帝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皇帝不是汉文帝呀!

 

 

  文帝、景帝时期,汉朝的大政方针是实行黄老之术,冯唐是武人,祖上就是将军,自然是得不到重用的;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的方针变了,开始重视武力,可惜这时冯唐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如果冯唐晚生若干年,身强力壮时正好是汉武对匈奴用兵之时,那可就是另一番风采了。

 

 

作者: 草根儿   发表日期: 2007-08-06 海岬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