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司马迁的缺憾——《郑世家》随想

(2010-12-24 22:14:10)
标签:

郑庄公

郑国

《左传》

宋体

郑世家

文化

分类: 读史记
作者: 草根儿   发表日期: 2007-03-20

  桓公之东,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子产之仁,绍世称贤。三晋侵伐,郑纳于韩。嘉厉公纳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史记·太史公自序》)

  据研究,人的智力、体力、情绪呈现周期性变化,有高潮,有低谷,智力的周期是33天,情绪是28天,体力是23天,还有临界日,就是从高潮期转向低潮期的那两三天,临界日是身体调整的时间,车祸、生病、动怒、失控往往发生于临界日。我想司马迁写《郑世家》的时候可能正处于智力低潮期,真是遗憾。

  子产是郑国的重要人物,但司马迁对于他的记载最多的是他到晋国出使,给晋平公讲“实沈”、“台骀”的来历,无非是神话传说,竟占用了一半的篇幅,而对“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居然只字未提!

   《左传》对此的记载成为传世名篇:“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有人建议毁之,但子产说:“人民说好的,我坚持;不喜欢的,我改正,他们是我的老师啊, 为什么要毁之呢?这就象治理江河,一旦决堤,伤人必多,我也没本事去救,不如经常放放水,我听到之后可以补救。”把人们的议论当作苦口良药,从而调整政 策,修正错误,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具有这样的高明见解,实属不易。《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中召公警告厉王“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周厉王不听,结果亡 国。郑本小国,风雨飘摇于战国乱世,多年而存,与“不毁乡校”可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韩愈写过《子产不毁乡校颂》:“我思古人,伊郑之侨……”对古人神往不已。郑国之乡校,让人联想到英国的海德公园,联想到由柏拉图开设的雅典学院。拉斐 尔的油画名作《雅典学院》艺术地再现了这个学院的精彩瞬间,学者们在一起无拘无束,洋溢着个性自由、生机勃勃的气氛,闪烁着壮丽辉煌的生命、开放、创新之 光!不毁乡校的胸襟,今天也值得学习,应该给每个人以说话的权力,说的不对可以批评,但不能堵住人家的嘴,伏尔泰老人家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 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又一个著名人物,但他的著名不是从《史记》中来的,而是《左传》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郑伯)的弟弟段,多行不义,郑庄公 却有意纵容不管,促成段举兵反叛,然后他借机将其一棍子打死。郑庄公的方法与子产完全相反,子产是不断修正小错误,以免犯大错误;郑庄公是故意包庇小错 误,促成大错。

   《左传》里有“多行不义必自毖”的名句,《史记》里没有体现,倒是把“黄泉相见”的故事记得清楚: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不喜欢庄公,而喜欢小儿子段。后来段 起兵,母亲武姜不仅不大义禁止,反而为其作内应。郑伯一气之下说了“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意思是到死也不相见。但母亲毕竟是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后来 郑伯又想母亲了,但又不能食言,就曲解“黄泉”的意思,挖了条地道,挖到泉水,然后与母亲在那里相见。

郑 庄公姓“姬”名“寤生”,“寤生”的意思是难产,据说郑伯出生时“脚先头后”,与常人不一样,所以他妈妈不喜欢他。“伯”是他的排行,古人按“伯(孟)、 仲、叔、季”来给孩子排行,“郑伯”相当于“郑老大”,“孟姜女”就是姜家大女儿,“刘仲”(刘邦的哥哥)就是“刘老二”,由此引申,这四个字分别表示第 一、第二、第三、第四。比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季”排在最后,因而有了“最后”的意思,“四季”的本意是“四个最后(四 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到汉朝才有了“四个季节”的意思。在化学上也有伯碳原子、仲碳原子、叔碳原子、季碳原子,也与顺序有关,与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类似。

   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这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尤其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妻子得知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如果告诉父亲,则丈夫必死,而不告诉父亲,就眼 看着父亲死,何去何从?母亲的一句话定了乾坤: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可以选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最根本的血缘,起了决定性作用。再次证明世界上最牢固的是 亲情,其次是友情,最靠不住的是爱情。

   那个“父亲”就是权臣祭仲。想杀祭仲的是郑厉公。后来郑厉公劫持大夫甫假,要他帮助自己即位,否则就杀死甫假。甫假答应了,而厉公即位后,以甫假“事君 有二心”为由,把他杀了。解杨的遭遇与甫假类似,但结局不一样。他奉晋王之命骗楚,路过郑国时,被抓并送给楚国,楚王想利用他施反间计,要他说反话来帮助 自己,否则就杀死他。解杨答应了,但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忠于祖国,说了晋王要他说的话。楚王要杀他,解扬说:“国君以制定命令为本分,臣民以执行命令为讲信用。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办事,宁死也不以让君命受损。”楚王说:“那么,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解扬说:“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勿忘尽忠而死!”楚王想了想,这样的人不能杀,要给忠君的人一个好榜样,否则生死关头谁还会舍命忠于自己?于是赦免了他,让他回晋国。晋国授予他上卿。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大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