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
(2014-05-21 09:05:45)
标签:
文化 |
信仰于人,就像黑夜中走路。
有信仰的人,信仰就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不仅仅如此,自己身边还有无数个思想、行为有共通之处的人为伍,这样的人同在,孤独感、无力感相对会减轻,这就像走夜路的人手扶着楼梯栏杆一样。
相反,没有信仰之人,就如茫茫黑夜里的独行侠,做人的方向感在哪里并不明显,周遭有很多人,可你需要去试探、考验,或许你们之间的心灵语言是不共通的,犹如用两种国家的语言对话一样,表达的心中所想并不清晰,要靠猜测。如果这样,这人生的路你就会走得辛苦更多。
信仰者,分心胸博大者和狭隘者。
博大者的信仰靠的是开阔的胸怀,信自己所信,尊重他人所信,我有我的好,你有你的好,不必去强求对方来追逐和服从自己的信仰,双方沟通最美好的心灵表情就是微微地笑着道声:“你好”!而狭隘的信仰者,忠诚于自己信仰的同时鄙夷于他人的信仰,这样的信仰者亦真善美,可却是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圈内,分了明显的自己人与非自己人。
我们是做教育的人,我们不仅仅要有自己忠诚的信仰,更应该做博大的信仰者。面对佛或上帝,我们用敞开的心境在坚守与接纳的路上前行,为自己的坚守注入一种力量,为他人的坚守送上一个微笑。这样的信仰者,内心的幸福感会更强烈些,对世界万物的态度会更平和些。
信仰,坚信且敬仰、利人才利己。
如果从字面理解“信仰”二字,应该这样解读:信是一种坚信有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仰是一种坚持做的人生追求和行动准则,合而为一讲,信仰突出的特征是坚信有、坚持做、利大众、利自己。信仰,内容可以很多。可以信仰宗教、信仰儒家道家法家、信仰唯物主义、信仰图腾祖先、信仰一切美好的东西等等。
还有另外一种表象上被部分人称之为信仰的伪信仰,这些人凡是对自己有利就信、对自己无利就排斥,视金钱占有为王、肉体享乐为本,一切以是否利己为判断准则,有些人说这是他自己的信仰,其实这仅仅是机会主义者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目标,因为它仅仅利己,并不一定利人。
信仰之间,互有因缘并不矛盾。
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是宗教信仰,其中以对佛教和基督教的信仰居多。季羡林教授说过,佛教中的弥勒佛与基督教中的弥赛亚是同一个,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是慈悲的意思……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佛教与基督教之间也应该素有因缘、没什么大的矛盾,这在宗教历史上也可以找到不少支撑依据。
在众多信仰中,宗教做为信仰时日已久,其中的经文丰富多样,不管是精神引导还是行为约束都非常详细。比如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就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也不可思议。导人以求真向善为美,导人敬畏且尊重生命,这是不少信仰同有的因缘。
信仰强大,让人无时无处不自律。
在外国大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中,鲜有因为员工的管理难度而失败的企业,很多企业是因为战略上出现偏差或者巨大失误才导致破产倒闭。反观国内的一些企业,都会或多或少把企业的成败归结到员工的管理问题上,而员工的管理无非就是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管理。很多人归结为跨国企业的制度执行比较严格,而中国相对而言会比较粗放,表面上看似乎有这方面的现象,但究其实质却是企业文化、人的心态以及员工人生目标追求等问题在起作用,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一种途径解决:那就是信仰!
西方大企业,员工中大部分人有自己的信仰。这信仰以信上帝居多,所以人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首先会追求把这件事做到最好,因为他们知道,上帝是万能的,是无处不在的,不是因为人们在某间单独的屋子里做事,旁人无法看到就可以偷工减料开小差。他们认为,一件事情做的好坏,不是做给某个人看的,既不为上司,也不为自己,甚至也不为自己所服务的公司,而是万能的上帝会有他自己的审视,所以他们对每一件工作的质量追求是无信仰者所无法比拟的。
虔诚的信仰,源自智慧的超越!
人,最困自己的是心。解心之惑,是信仰的智慧超越常人之处,也是人对信仰虔诚的原因所在,这就如一枚钥匙能开万把锁一样,信仰就是那把钥匙,心就是那万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