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纪的前言后语》读书笔记二
(2014-04-06 14:06:24)
标签:
文化 |
第一章、中国文化教育自诉
一、漫说上下三千年
南老在本书的第一章,没有讲经说法,没有安排世人最关心的打坐修道,而是一上来就谈教育的问题,可见教育问题在南老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最重要的塑造灵魂的一环,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
而在此篇中,南老也没有开篇就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说措施方法,而是开始讲起了历史。教育,从夏朝开始在中国的发展。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历经千年沧桑而流传至今的文明,脉络从未中断。中华文明教育的缘起,以及历史中发生的大事件,都直接连接与贯通着现代文明。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现代的教育,一定要了解它最初的起源和发展,才能抽丝剥茧般找出现代教育的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并以一种更宏观,全面的角度来面对。
【夏商周的教育学制】
之所以把这三朝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又大致相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体系和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能不受环境影响而独立存在,教育也不例外。
在上古夏商周三代,做帝王的,诸侯的,做官的士大夫们,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任务。古代皇帝自谓“天子”,有教化万民,抚慰安民的职责,皇后也是要“母仪天下”,是所有众生的母亲,官员被称之为“父母官”。中国人自古就有对绝对权力的崇拜的心理,中国的图腾龙也是此方面心理的映射。所以为君为官者,自然而然会被百姓认为是各个方面的楷模,特别是在人格修养上,更不能马虎,现在中国人也是如此,还延伸到公司领导等概念上。
从上三代开始,便有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民智未开时,读书是为了做官,为国家出力,所以自古中国人重文轻商,商人的地位一直非常低。近几十年来,虽然大家都更愿意结交商人,那也是利益驱使。在思想的深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能进国家单位,稳定,有前途,而少有人鼓励孩子去做生意,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各个方面的变化。公有制土地制度渐渐开始私有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用终日劳作,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文化需求显现,原来较为封闭的教育已经不适应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民间尊师重道,有文化的人也开始自由讲学,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产生了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思想的大爆发。周朝礼乐制度的崩塌,诸侯纷争,缺少了集权政治的束缚,给诸子百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空间。
【秦汉时代的学官与学术】
五经博士,并非指五经全部通达者,五经中有精通一经者,即称为博士,统称五经博士。
汉代选举人才,以人品道德配合学术修养作为标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注重的就是人品道德教育,从蒙学经典一直到《大学》《中庸》皆是如此。做官选材,也是如此。这是为官选才的基本条件,然后再看其他技术方面的修养。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充满着急功近利,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正统意义上的“汉学”,是“考据文字,解释言文”的作用,而非现在有些人认为的“汉朝的学问”或外国人口中的”中国文化“。
前一篇:铿锵震撼:一位京城乞丐的禅境慧语
后一篇:三十岁之后,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