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所生眼,能觀三千界
(2013-10-31 10:34:14)分类: 修身修心 |
《知見之尺》-2/首愚法師講於十方禪林
事實上,有很多境界對我們而言是很陌生的,因為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前,不能看後,只能看外,不能看內,而且有一陣風沙吹來,一個無明興起,即看不清楚眼前的一切,所以這把尺衡量起來一點都不標準,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才是標準。故說自知固然困難,知人更是遑論了;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清楚,別人在想什麼又如何能了然呢?
有人會所謂的「他心通」,其實在有禪定功夫以後,心境很清明時再予將心比心,把別人的心反映到自己的心上來觀照,就可以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了,所以並不需靠睜大眼睛來細看。南師講經時即曾引用《楞嚴經》所載的「父母所生眼,能觀三千界」來比喻我們天生的本能。「宿命通」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增一阿含經」裡提到佛陀教他兒子羅睺羅修「安般守意法」,亦即隨息法。在內心寧靜、禪定功夫深入之後即能通曉入胎前的身世,甚至可以推知入胎前五百世的事蹟,當然,隨著智慧的深淺,宿命通也有粗細之別,這也等於是一種記憶的恢復。在《笑禪錄》裡有個笑話,說一個賣豆腐的老太婆學習打坐之後,有一天突然大笑起來,原來是想起很久以前人家欠她的豆腐錢。可見內心寧靜,自然清明,所謂「寧靜以致遠」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凡夫這把尺非常有限,在唯識學裡叫做「比量」,就是用來做比較的,好比說看到經書或研究過經典以後,不知先行衡量自己,反而以之衡量他人,這種凡夫的習性,便永遠無法與道相應。真正的道是心地法門,要迴光返照,看自己的心,找自己的心,先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有智慧去幫助別人。而我們通常的毛病就是在這比量上的差錯,比「歪」了就變成「非量」了。換言之,也就是經常處身於貪瞋痴慢疑五毒的執著中而不自覺。一般所謂境界般若當然是正確的,比量比得正確即可達到現量,甚至與聖言量相應,可是對凡夫而言,其現量是無常且無法永恆的,也是無法把握得住的。如果真正把握得住,就可以打成一片而達到境界般若了,這時若能經常在慈悲喜捨,身心清明的境界中,便將進一步逐漸邁入實相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