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族精神在春秋战国盛行

(2013-10-12 15:43:34)
分类: 傳統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宋襄公,据说他在“泓水之战”中,因为恪守教条,非要等楚军渡了河才发起攻击,结果导致了失败。宋襄公成了迂腐的典型。但也有人说宋襄公的故事体现了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讲规则,重风度”。

宋襄公的故事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那时给我们留下的评语记得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宋襄公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中,说的是宋国跟楚国要打仗,他们选择在泓水的一边作为阵地。宋国军队很早就开到阵地,排好了队列,楚国是从另一边渡过泓水来进行交战。就在楚国渡河的过程中,宋国有一个中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团长,就跑到宋襄公面前献计献策,说咱们给他来一个突然袭击,您看怎样?没想到宋襄公却把脸一拉说,这怎么能行呢!君子在战争中是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头发已经斑白的人,敌人处于险境的时候,不能落井下石,现在敌人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绝对不能突然袭击。于是就消消停停地等着楚军全部过了河之后,宋军才展开攻击。结果由于寡不敌众,宋军大败,宋襄公在战争中也受了伤,回去后不久就死了。

我們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宋襄公这人太蠢了,迂腐啊。“兵者诡道也”,本来就应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可你非要讲个规则,结果惨败了。这个故事能反映宋襄公身上有贵族精神。

确实,让我们今天的人,从宋襄公的身上解读出贵族精神来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今天我们对祖上的这种贵族精神可能都不太理解,但是我们对西方的骑士精神多多少少都有耳闻。那么西方的骑士精神包括什么内容呢?第一点,到战场上要勇敢,不能贪生怕死;第二点,到战场上要讲风度,要守规则,不能攻击没有穿好盔甲的武士,不能攻击非战斗人员,如果对方失败了,对失败者要宽宏大量。这些话听起来跟宋襄公的精神是不是有点相似呢?

如果咱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理解宋襄公的这种选择。春秋以前的战争观点、战争方式,和春秋以后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春秋的时候,因为双方主体都是贵族,那时候连当兵的都是贵族,所以大家打仗的原则是点到为止,给足对方面子,并不以把对方赶尽杀绝为目的,一旦分出胜负马上鸣金收兵。那么两支由贵族构成的军队打仗,就有点像后来的绅士决斗。

春秋时期是非常注重礼仪的一个历史阶段。我们了解了宋襄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会明白他的这个选择是由文化观念所决定的。宋襄公本人是殷朝的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所以对他来讲,在战争中取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胜得合理,胜得光明正大。

有时想想很感慨,中国人现在很赞赏西方人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做事有原则讲诚信。可是今天我们才发现,让我们嘲笑了那么多年的宋襄公,恰恰是和西方的骑士精神一脉相承的。

尚武精神是贵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这和西方贵族社会是相通的。在先秦的时候,每个贵族生下来就是武士,都有当兵打仗的义务,“执干戈以为社稷”,是贵族的权利,普通老百姓想当兵还不让你当。所以那个时候当兵,为国家牺牲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比如儒家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就有射箭和驾车。孔子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曾经给学生做示范。真实的孔子和咱们后世理解的孔子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尚武是从上层到底层共有的一个精神系统。

贵族是社会的上流,这一方面让他们产生了荣誉感,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西方的航海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的时候,船长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或有的船长干脆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就是从贵族精神延续下来的一种承担精神。

 

 

 

季札挂剑

     文化是需要培养的。在过去的贵族中,教育是非常良好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那是一种高质量的贵族教育方式。“礼、乐“,是教修养的,“射、御“是教军事技能的,“书、数“是教人生活以及其它方面技能的。你看,这里面既有外在的技能,又有内在的精神情操。

  所以,这种贵族教育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就使这个贵族精神日益精致化,丰富化。一般来讲,第一代贵族都是起身草莽,他身上的草莽味、江湖味很难随着时间的消失彻底清除;第二代就有所不同,因为有第一代创造的条件,所以他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也和第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到了第三代,他的环境优裕起来,教育完善起来,他的精力不再放到开疆拓土、为家族打拼,而是放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自己的风度和教养,贵族精神融入到了骨子里。所以我们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