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本有的儒家之道
(2013-10-11 09:52:16)分类: 傳統文化 |
中國文化講究修身養性,是指身和心的兩個方面,靜坐修心是一方面,這個是要有一定功夫才能做到的。
一般做不到直接修心的,就要借用修身,再來修心。我們在童學館裏面帶領家長做的易筋經,就是修身的一種方式。身體的方面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強烈的,對抗的,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那是西方的那一套。中國功夫,像少林,武當的內樣功夫,就是修身的道理。
修身與修心又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佛家的少林,道家的武當,既修身又修心,武術傳承在中國最完整的,最成體系,又是最出名的。
有句話:動以修身,靜以修心,身心兩健,動靜相因。這樣,身體也健康了,心靈也健康了,動是靜的因,靜也是動的因,動靜互為因果。
今天我們反省下來,要回轉來走自己文化的舊路,就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給大家學習的這一篇是孔子的心傳弟子曾子所寫的《大學》,是《四書五經》之一,古人從八九歲開始讀《大學》、《論語》、《孟子》、《孟子》,都是講的內明外用的修養之學。
至於身體的障礙,打坐起來這裡不舒服,那裡酸痛,要注意。大家到了中年以後,大部份人身體都會出問題,有些朋友現在還年輕,身體障礙小,但心裡躁動不安,靜不下來。人到中年,心裡安靜了,也想做修養功夫時,身體已經不答應了。爲什麽呢?大家玩了這麼多年,吃喝玩樂,業造了不少,壞事也做了不少,好事沒怎麼做。是該受點果報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本。”
中國傳統文化同佛教一樣,把上自天子,下至老百姓,都看做是一個人,都是要先以這個文化作為根本,這就是內養之學,佛家叫做內容。
那麼有些家長會問,只學這些東西,以後孩子怎麼生存啊,內養之學不當吃不當喝。沒錯,問的很好。我們中國古代,學這些東西是在小的時候,在家由私塾先生教。現在沒有私塾,小學中學裏面又不教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那怎麼辦,只能我們家長來完成這個任務。小的時候聽不懂怎麼辦,先背下來,隨著孩子長大,經歷的事情多了,見得人多了,自然會慢慢懂得其中的道理。這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生存之學,學一門手藝養家糊口,與學習內養之學不衝突,我們現在上大學就類似于學一們手藝。但是不論做什麽,首先做人要做一個好人,要有做人的底限,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沒有做到這個根本修養,只求外面的知識,那是捨本逐末,一個人沒有內圣的修養,卻想齊家治國,想在外面打下自己的一片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前一篇:【清源傳薪學堂】《大學》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