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求,則不得其正。
(2013-09-29 11:00:15)
知道打坐,由來已久,打坐,靜心的手段之一。平常凡夫即可為之。打算開始打坐,是從年初看馮建梁師兄處得來南老《南禪七日》視頻開始,裏面南老詳細開示了“安般數息法”,但自性愚鈍,一直感覺沒有真正領略其內涵精要。再加上自己平素懶散慣了,什麽事情都堅持不下來,也狠不下心去做,耽誤了很多事情,自己也恨自己,無奈業障深重,我執強烈,總是管不住自己。
八月份上師來鄭州以後,我真正覺得要把修行之事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上了。那麼就先從持咒打坐開始。持咒三兩天,還是沒有堅持下來,倒是打坐,略有感悟。一直能夠堅持下來到今日。凡夫之人,做什麽事情都是想得個什麽東西,工作如是,做生意如是,打坐亦如是。開始的幾天,按照南老的“安若般若”呼吸法門,精心數呼吸,確實有身體放空,旋轉,身體忽大忽小等諸般感受。雖然明白此乃自己身體氣脈傳動的原因,而非真正打坐到了一個什麽境界,但總還能感受到打坐靜心下來以後的舒適感。
近幾日,不知是換了房間打坐的原因,還是什麽別的原因,打坐起來頗沒有感覺。心中雜念紛繁,起起落落,打坐結束后,也總是因為打坐時沒有得到諸般感受和安心,而覺得身體上不舒服。每每在打坐時雜念亂生時,也總是在想應該如何。前幾日,想到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把念頭放到知止上面,有一定的效果,比只是數呼吸,觀想感覺要好一些,這幾日又不行了。昨天,我突然想到六祖惠能聽到的金剛經的那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錯,真的是應該“應無所住”,我打坐總是要找個什麽感覺,獲得個什麽成就,盤一盤腿就要得四禪八定,這太可笑了,有所求了,即心無法安住,心無法安住,自然無法獲得靜定的感覺。其實還是大學那句話:知止而後有定。把這個道理想明白了,打坐起來,確實比以往舒服多了,能安靜的多了。
心有所求,則不得其正啊,心無所求,才能所向披靡啊。可見管住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重要。其實,不但是打坐的時候,行住坐臥,皆得禪定。這個是我在小時候,因一定機緣切身感受過的,放到現在,很有值得回味借鑒的地方。所以,在每一個起心動念處,都要做到時刻觀察自己的內心,永遠保持清清明明的狀態,無所求,則得其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