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大學》之道,暨童學館老師讀書會成立撰文。
(2013-09-12 09:34:51)
昨天,我也開始要求我們童學館的老師開始學習《大學》。
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社會,我們很多人被各種物質,慾望沖昏了頭腦,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圍,如果沒有自己的正知正念,沒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很容易在這個社會中所迷失。《大學》一文,對道,德,天,大人等關鍵字,都做出了詳盡的說明,《大學》的思想,來源於《易經·乾卦·文言》,教導我們內明與外用之間環環相扣的密切關係,以達到“物格知至”,故對“所知”與“能知”及“心,意。識”細加明辨,在講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示世人,不要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中國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歷經了無數次的分裂,割據,征戰,滅族之後,還能夠延綿不斷至今不絕,所依靠的絕不僅僅是外在的經濟,武力的成功,而是我們能夠傳承至今的文化脈絡。
昨天我在給老師們談讀書會發起的開場白時,講到了進一百年來,從”五四運動”到“文革”對於我們民族文化的顛覆和打擊,當時也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其實這些打擊,對於正統傳承的傳統文化來講,如果歷史延續,站在千年的歷史角度去解讀這件事情,不見得是件不好的事情。
眾所周知,從南宋理學大行其道以來,真正的儒家文化已經被解釋的變了質,而後的明清兩代,這種情況反而變本加厲,科舉考試對於四書五經的要求,一概使用“朱熹”批註的版本,也直接導致了國人對於儒學的偏見,所以,經歷了這場百年文化浩劫以後,對於正統儒家學術來說,未必不會正本清源,還正統儒家的本來面目。
也寄希望于,中國的國力在不斷上升的同時,在中國政府也在慢慢意識到僅僅經濟強大,軍事強大不是真正強大的時候,國人正在慢慢精神覺醒的時候,大家也都在意識到傳統文化需要復興的時候,我們的儒家學說,能夠真正被國人所認識,所瞭解,所踐行。
東漢以後,儒釋道三家在中國慢慢融合貫通,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一個特有文化現象。南師懷瑾說過:佛家是百貨商店,道家是藥店,儒家為糧店。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民以食為天,要先要老百姓能吃飽,其次是不害病,然後行有餘力才能奢侈一點,去逛逛百貨商店。所以這個糧店的比喻,正說明對於我們國人來說,糧店才是我們精神上的根本。
這句話對一個人來說,就是如果來做人的根本都沒有建立好,還想悟道成佛么?所以南師懷瑾也一再說,先把《論語》讀好,先做好一個人,儒家所教的舉止進退,待人接物一切種種,都是做人的基本。
這個無關乎學問,一字不識的人,也會有這種修養。所以悟也好,不悟也好,只要看一看這個人的言談作風,就什麽都明白了。
后一篇:心态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