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2019-09-03 13:05: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八十年代

1983.2.19晴,风极大,沙大,极冷。卢沟桥、牛街礼拜寺、法源寺。

骑车10公里到卢沟桥。桥面已拓宽铺了油面、作为交通道路(后来整个桥梁保护起来,又恢复了旧时的石面。)。看宛平旧城门附近的一段城墙,坑坑洼洼的,似乎是弹痕累累模样。

牛街礼拜寺,与往常一样,未得入,只是外面看看。附近有“伊斯兰教经学院”,现代建筑,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此地处回民聚集区,到处是回民饭馆......。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桥东端,路北侧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东端碑亭《卢沟晓月》背面。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东端碑亭《卢沟晓月》,左后方为陈列馆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远眺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东端碑亭《卢沟晓月》背面诗碑“乾隆辛未初秋御题”(十六年):“□店□□吚喔鸣曙光斜□□核半”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桥东头,康熙8年《卢沟桥碑文》

卢沟桥碑文/朕唯国家定鼎北燕河水山拱卫桑干之水发源于大同府之……于海□□/国朝□要津也自金明昌年间卢沟建桥□□历…戊申秋…东北水□/而圮者十有二丈所司奏闻乃命工…行人…石为□□□□/□自此万国□□及民间之往来……通南之□□□万世永…/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桥东头的康熙七年修桥碑记,立于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记卢沟桥被水毁是康熙七年(戊申),翌年修复:桥东北水毁12丈…“复架木以通行人,然后庀石为梁整顿如旧”。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桥西头,后碑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桥西北侧,乾隆51年《重葺卢沟桥》碑。

重葺卢沟桥记》文有视若同而义则殊者,不可不覈其义而辨之也。余既覈归顺归降之殊于土尔扈特之记辨之矣,若今卢沟桥之重修重葺之异,亦有不可不覈其义而辨之者。盖今之卢沟桥,实重葺,非重修也。夫修者,倾圮已甚,自其基以造于极,莫不整饰之,厥费大;至于葺,则不过补偏苫弊而已,厥费小。夫卢沟桥体大矣,未修之年亦久矣,而谓之葺补费小者,何则?实有故。盖卢沟桥建于金明昌年间,自元迄明,以至国朝,盖几经葺之矣。自雍正十年逮今,又将六十年。帝京都会,往来车马杂遝,石面不能不弊坏,行旅以为艰。而桥之洞门,间闻有鼓裂,所谓网兜者(谓下垂也)。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门而改筑者,以为非此不能坚固。爰命先拆去石面,以观其洞门之坚固与否。既拆石面,则洞门之形毕露。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虽欲拆而改筑,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其旧之坚固也。因只令重葺,新石面,复旧观。而桥之东西两陲接平地者,命取坡就长,以便重车之行,不致陡然颠仆,以摇震洞门之石工而已。朕因是思之,浑流巨浪,势不可当,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其亟也。夫以屹如石壁之工,拆而重筑,既费人力,又毁成功,何如仍旧贯乎?则知自前明以及我朝,皆重葺桥面而已,非重修桥身也。即康熙戊申所称“水啮桥之东北而圮”者,亦谓桥东北陲之石是而已,非桥身也。以是推之,则知历来之葺,或石面,或桥陲之堤,胥非其本身洞门,可知矣。夫金时钜工,至今屹立,而人不知,或且司工之人张大其事,图有所侵冒于其间焉?则吾之此记,不得不扬其旧过去之善,而防其新将来之弊。是为记,以详论之。乾隆五十一年岁在丙午仲春之月中澣御笔】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上碑。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桥西头望去。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卢沟桥的狮子...”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西端碑亭,康熙《察永定河诗》碑

察永定河诗》:“源从自马邑,流转入桑乾,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新铺沥青桥面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远望南侧的“卢沟新桥”。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宛平城墙残留,伤痕累累(可能是南城墙一个马面之一)

卢沟桥与宛平城-全国重点,为11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跨12-13,河面桥长213,两端引桥,总长266总宽9.3桥面宽7.5米。石栏北侧望柱140根,南141根。柱头均雕石狮,原有627个现存501个,多为明清之物,少量金元遗存。桥东端桥首栏杆左右各一石狮,桥西首左右各一石象。始建于金世宗大定29年1189,明昌三年1192年完工。“卢沟晓月”金章宗为燕京八景。战国时代,渡口一带已是交通要道。1444年重修。康熙洪水,损严重。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在桥西头立碑。1971年建卢沟新桥1985年又在旁边建一新桥。1986拆除解放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原貌。碑记:,东西两端双侧共4个华表和碑,东端为康熙“重修卢沟桥”碑及乾隆“卢沟晓月”碑(碑亭);西端为康熙“察永定河诗”碑(碑亭)及乾隆“重葺卢沟桥”碑。/桥东头的康熙七年修桥碑记,立于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记卢沟桥被水毁是康熙七年,翌年修复:桥东北水毁12丈…“复架木以通行人,然后庀石为梁整顿如旧”。卢沟晓月碑-桥东头。通高4.5,两侧及四边雕二龙戏珠半圆雕,碑首为宝盖顶,满身雕云、龙、花叶、莲瓣等图案,上冠圆形宝顶,碑阴乾隆书卢沟桥诗。原有碑亭,已毁,只存石质框架。基台四周汉白玉雕龙石柱,石柱高3.8径0.46米,柱上盘龙波涛山石云海。柱顶龙门雀替、垫板和额枋。龙门雀替当中相连,外刻仿古蟠虺纹。宛平城-东西640南北320米。崇祯十一年建为军营,十三年建成,称拱北城拱极城。城门,东门“顺治”西“永昌”,清代改“威严”。有城楼瓮城闸楼。原四角各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有楼和。垛口、望孔、射眼。1928年宛平县改隶河北省,宛平县公署迁至拱极城,改名宛平城。【有关文摘-帝京景物略》:“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①初建,我正统九年②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牛街礼拜寺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望月楼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附近的伊斯兰教经学院
牛街清真寺-全国,广安门内牛街。建辽圣宗十三年(966),北宋至道元年、正统七年重修,康熙三十五年大规模修葺。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克楼、望月楼和碑亭等。礼拜殿、望月楼、宜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寺门对面一大影壁。望月楼高10米六角亭式阁,重檐歇山顶,顶上黄下绿琉璃瓦。】
    法源寺,是来北京必到之处。大雄宝殿前列6碑:西碑:1.乾隆;2.崇祯14年“修悯忠寺碑”,刑部兰州郎中郭九围撰;3.正统七年“重建(修)崇福寺碑记”;东碑:6.雍正12御制法源寺碑文.礼部侍郎。观音殿前石灯为乾隆50年的;其内,有史思明刻“玉争光宝塔颂-景福9年”及唐永徽九年石造像台(悯忠阁)东外墙有唐“将军碑”残片清翁方纲置,“北海书李玉秀碑5块共247字嘉庆乙丑平(于殿后:一石缸,传自团城移来/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法源寺山门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鼓楼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天王殿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悯忠祠(阁-即观音殿)前,石香炉[石灯]乾隆50年。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正殿左前,列碑:(西起)第四碑《重修崇福禅寺碑记》万历34年; 第五碑《明颁赐大藏经典敕谕碑》正统十年;第六碑《御制法源寺碑文》雍正十二。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正殿前右:(西起)第一块碑,乾隆45年书《般若多罗秘心经》/第二《敕赐崇福寺碑记》(重修悯忠寺碑记)崇祯十四年/第三块,《重修崇福禅寺碑记》正统七年/第四块,《重修崇福禅寺碑记》万历三十四年/ 第五块,《明颁赐大藏经典敕谕碑》正统十年/
【碑文:2敕赐崇福寺碑记》(重修悯忠寺碑记)崇祯14年:奉议大夫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郭九围撰/丁卯科乡进土侯奉职书丹/戊辰选贡中己卯科副榜周绵历篆额/都城古兰若,不可胜数,然一语及悯忠寺,儿童走卒,无不知之,初不知其为崇福寺。考之记载,悯忠肇自唐,崇福乃今朝之赐额也。夫唐以悯忠名者,其义何居?相传唐太宗征口口时,收战士遗骸,筑为京观;又传为焚经台,迄今台基尚峙。先是万历初年间,有住持号琢山,法名明玉,礼贤好客,四方士绅上公车及谒选者,率多投止。一时登高第,为名公巨卿,踵相接也。无何,传未易代,乃式微甚;比有老衲号一天法名周暹者,号自如法名妙性者;号定庵法名道准者;共证菩提,不忍以选佛场沦为荒草;因倡议鸠工庀材,辇灰于山,因甓于陶,为鼎新之举。一时金碧辉煌,焕然改观。又僧众戒律精严,钟声佛号,达旦不辍,都人士时来皈依游观,布金饭僧者,络绎不绝。夫此招提之几毁而复兴者,独一二老衲之力哉!从来地之兴废不常,亦犹人之生死轮回也。乃今梵宇摩空,颇称胜地,而两廊僧众,日益削弱,大殿日就倾圯,或者曰气数使然。幸有乡僧守拙法名德通,即定庵弟子也,年近七十,戒行为众僧冠,且恐四大归空,一切将不去,慨然发心,告诸檀那,更自捐资,余亦随意布施,作平等因缘。岁在甲戌,重修大佛宝殿、天王宝殿,凡破瓦颓垣,靡不整葺如初;今岁乙亥,如三世诸佛、两辟支佛,观音、大悲,以至十八罗汉、四天王,悉金其容,严其相,各述唐相本来面自。余每过而问焉,观其成功,因忆其师弟后先善果,不觉鼓掌喜曰;人灵乎?地灵乎?抑佛菩萨之灵乎?总之,兴废有时存焉。时待人以兴,人乘时以灵,而佛菩萨因不生不灭,又不可以兴废论也。余刑名俗吏,不能文,但念先中丞居停之所,不佞且结社论文于斯,颇悉颠末,屈指其兴废,状以记其事,至词之工拙,则非所计耳。大明崇祯十四年岁次辛已仲春月吉立。文元子书。燕山翟文魁镌。/第3《重修崇福禅寺碑记》正统七年//第块,《重修崇福禅寺碑记》万历三十四年/第4块《重修崇福禅寺碑记》万历34四年。/第5块《明颁赐大藏经典敕谕碑》正统十年。/第6块《御制法源寺碑文》雍正12年:都城宣武门西南,有古刹曰悯忠,建自唐贞观中,迄今千有余载,历为秉受戒法者所依止。我世祖章皇帝命建戒坛,圣祖仁皇帝赐御书匾额曰“觉路津梁”,曰“存诚”。寺有藏经阁,题颜,宸翰也。雍正十一年五月,发币重加修饰,至十二年二月工竣。梵宇崇闳,禅庐周备,因复赐额为法源寺。朕惟如来演说经、律、论三藏,而“律”居其一,又说戒、定、慧三学,而“戒”居其先,亦如宗门有衣钵之传焉。威仪三千,细行八万,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名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盖心本无体,何者是心?法亦假名,何者是法?则源不可不达矣。教不云乎?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夫心源本是湛寂,虽尘尘悉入,而湛寂者自若;总心心不住,而湛寂者亦自若。故曰无生无灭,如如不动。苟达乎此,虽当万法而不见一法,不见一法而全摄万法。如是持戒,则成无等戒,而达无上觉矣。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何一不自此源流出自然贞实无伪者乎!统世间出世间之大源,不可名同,何况于异,宁独沙门释子事哉!我皇考推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朕仰体渊旨,昭告后学,期共达心性之本源,亦国家导民为善之一助也欤!大清雍正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内阁学土兼礼部侍郎加一级臣励宗万奉敕敬书。】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悯忠阁东墙上,《翁方纲摹刻李秀残碑》嘉庆乙丑五年,五石347字。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悯忠阁东墙上:最左面《京都古悯忠今法源寺龙王菩萨灵井记》。右边的几块是《翁方纲摹刻李秀残碑》:最右侧两竖行是翁方纲的题识:“北海书李元秀碑旧拓残额一、横一、园础二、又半础一,凡五石,三百四十七字,嘉庆乙丑夏北平翁方纲手摹,毗陵胡逊校勒”。左侧的篆书“唐故云”是残额-应为“唐故云麾将军碑”。左面部分顶部的横条,是一个残片。下面的不规则残片,是半础。翁方纲摹刻唐云麾将军残碑五石,首行题识:北海书李秀碑。北海即李邕(字泰和,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唐云麾将军李秀残碑》堪称书法绝品。残碑共五石,嵌寺甬道东壁,文字很难连接成文。(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苏斋,北京人,乾隆17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关于残碑,《宸垣识略》:李北海有两云麾碑.一为李思训,在陕西,一为此碑。其官同,其姓同也,然其碑笔法道逸,大胜陕碑。秦人有着石墨镌华者,乃以为一碑。且以此碑为赵松雪所临,误矣!此碑贮良乡县库中,不知何时入都城。宛平令李荫掘得六础,洗视乃云麾碑,建古墨斋以覆之。后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础。其四础传为万历中,王京兆惟俭.携去汴中。按秀碑之迁徒始末,吴涵记之甚详。碑始断,而斫之为础者,良乡一学生某,以其石告者,闽人董生。辇而致之作古墨斋,以贮之者,宛平知县李荫,其后携六础之四至汴。而留其二者,为顺天府尹王惟俭。自府署又迁之,置文丞相祠者,为顺天府丞吴涵。至四础入汴,不知所在。】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毗卢殿前,传为团城的石瓮(石钵为乾隆年复制的;底座原是团城的,1980年自“玉钵庵”移来)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观音殿内是展览室:唐永徽九年石造像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无垢净光宝塔铭》史思明刻于景福九年。
法源寺-全国重,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为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完成赐名“悯忠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毗卢)、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等,共七进六院。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海水花纹\龙海马及八宝,可与渎山大玉海媲美。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观音殿-即原“悯忠阁”址(仅存台基1米)殿建于台上。这里保存历史石刻、经幢等,其中:唐代《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辽代《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塔颂》是唐代李北海的作品。大悲坛-陈列历代佛像、石刻:东汉陶制佛坐像、三国东吴的陶瓶、南北朝的整石造像、唐代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代木雕罗汉像、元代铜铸观音像、明代的木雕伏虎罗汉像等。《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李北海书,原镶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而另一块碑称:“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是李北海的署名。此碑的奇特之处从左至右书写。/寺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 1057年大地震中塌。大石钵-毗卢殿前,椭圆形,雕水纹,海兽、夜叉。双层八面石雕底座下承八足。原来都在“玉钵庵”,石钵是乾隆16年复制的;底座则原是团城的。1980年重修法源寺,将二者一同移来。】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游遍北京城(6)卢沟桥法源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