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月家长活动之--晨圈

(2018-10-18 13:58:33)

    http://s8/mw690/00233nEXzy7ouG8lP7ha7&690

    因为十一那个长长的假期让十月显得短暂而仓促,长假一过就到了我们十月的家长活动时间,每次的相聚总是能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和感受,很庆幸一直都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路相伴。

   在活动开始我们的家长被分成了两组,老师们带领其中的一组家长做了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晨圈《小煎饼》,很多家长一开始动作显得僵硬而不自在,做了一会儿就明显的舒展而乐在其中了。在一旁观看的家长有的跃跃欲试,有的面带笑容还有的安定自若。晨圈做完了,大家明显的有点儿意犹未尽,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晨圈的时候经常有这种感觉,好想再做一遍。

    第一遍的晨圈之后,我们倾听了来自家长的感受,有的家长觉得有趣、有的感受到了晨圈里的韵律和节奏并很享受这种氛围、还有的家长觉得语言简洁内容重复性很强适合孩子学习,最好玩的是有一个爸爸一开始一直带着思考做圈“为什么小动物们不能吃小煎饼,小朋友就可以吃”,当有了思考的阻挠,他感觉到自己动作僵硬不能投入。后来意识到并放下思考只是去用心体会和感受,发现自己的跟随好了很多,动作也不再机械僵硬并且有了一点儿小享受。家长们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而独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认知。观看的家长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察,有的家长觉得有意思好想一起做,有的家长羡慕孩子们每天快乐无忧的生活,也有的家长觉得圈里的爸爸妈妈似乎回到了童年都很投入认真的在跟随。

    后面老师提出了几个关于晨圈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晨圈这种教学方式,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真正带出这件事情的品质。

问题1:为什么晨圈要用“圆” 的形式呈现?

    家长们都很睿智,在没有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基本上说出了内容的重点。“圆”不光在中国,在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化里都是一个有着美好象征的图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圆”是一个社会化的形状,代表和谐、平等、尊重,是一个聚合的仪式,在这样的一个形状里,大家能够彼此看到并携起手共同来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圆圈”可以把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聚合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同时也能更好的参与到活动当中。

问题2:你最想站在圆圈的什么位置上?

    有的家长说:“我愿意挨老师站着”,有家长说:“我愿意站在老师的正对面,这样可以最清楚的看到老师的动作”,还有的家长说:“站哪儿都行”。其实晨圈是一个儿童观察的重要场所,老师可以在晨圈里观察到孩子们的各种社交状态,有的孩子会一直想要挨着老师站,有的孩子喜欢和好朋友站在一起,也有的孩子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谁给我开扇窗我就和谁挨着,也还有一些孩子一时半会儿不愿意在圈里,总是要在外面站着。

    那些总想挨着老师的孩子或许是集体里比较强势的个体他们总是想要占据那个他们认为最好的位置,也有的是缺乏那么一点儿安全感,她们只有在成年人的周围才会感到安全,也有一些是因为这个孩子比较谨慎小心他们总是会优先选择那些万无一失的地方安放自己。当然最后谁能够占据老师身边的这个位置一定是由老师来决定的,通常都是那些需要被特殊关照的孩子,或给予力量或给予约束。那些总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孩子或许是因为调皮捣蛋的时候总有人能及时的捧场,或许是对某种社交关系过分依赖而不能够接受其它的人,也或许是新友谊建立之初,彼此会特别的喜欢。根据观察老师也需要及时的做出调整,让捣乱的不能得逞,让过分依赖的有机会接纳他人,让新鲜热乎的在一起满足几天,给那些敏感慢热的孩子一些时间允许她们慢慢的融入。

问题3:这个晨圈的内容是什么?

    有的家长很敏感的发现了这个晨圈讲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来自一个非常棒的绘本《逃跑的煎饼》,也有的家长之前不知道这个故事只是感觉到晨圈里有好听的歌曲,有可爱的动物,还有一些好玩的动作。晨圈的内容取材很广泛,通常有“故事圈、季节圈、节日主题圈、生活圈”等等。在故事圈里孩子们可以和故事里的人物一起完成一次特殊的旅行,从而丰富自己的感受;在季节圈里孩子们可以通过歌曲律动体验四季的流转,和窗外的大自然一起完成自己内在的转化;在“生活圈”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跟生活有关的事儿,比如洗衣服、切菜、包饺子、做饭、收割、播种、耙地、打水、扫地等等,帮助他们把日常的生活体验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再一次内化。在“节日主题圈”里,更是把节日里该做的事儿做一个预演,然后再配合日常的其它课程一一把这些内容真实重现,比如我们中秋节的圈里有分享、交换、拜月等等,在节日庆典这一天这些内容对孩子们来说就不会显得陌生而不知所措。我们在端午的圈里有包粽子的内容,后面厨艺课上孩子们包起粽子来也都有模有样的。晨圈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给孩子们带来吸入,带来滋养。

问题4:是否注意到了晨圈里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有的家长说:“一直在重复”,还有的家长说:“语言比较简洁”,还有的说:“充满了图景和节奏”。不愧是华德福家长,经过了这几年家长课堂的简单学习已经都能很敏感的捕捉到这些重点词汇。要知道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整个就是蒙蒙的,有的时候甚至于不知道老师在带我们做什么,看来学习可以给我们带来清晰。没错,晨圈里的语言是简洁、清晰的,通常会尽量减少形容词的使用。另外就是晨圈里的语言都是充满了节奏并富有韵律的。重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深入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不断重复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重复我们的脑海里留不住任何知识。但是重复的同时语言是呈螺旋状不断上升的,而不是单一简单的循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类的智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于刚出生的婴儿都要比很多年前显得机警灵敏。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我们的语言却越来越多的充满了评判和意见,语言已经不再富有营养了,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正在学习语言,就像他们需要富有营养的食物一样,他们也需要富有营养的语言。因此,晨圈、故事、歌谣里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老师们在编排或者学习晨圈的时候都会特别注意里面的语言是否合适,对于故事来说也是如此。

问题5:您对晨圈里的动作有什么感受,想了解更多吗?

    有的家长发现晨圈里的动作都是和语言相匹配的,比如说到小兔子,我们就会模仿出小兔子的样子。也有的家长发现晨圈里的动作有快有慢;还有的发现晨圈里运动很多,很消耗体力;还有的说:“晨圈里的动作很有力量”。的确如此,在编排晨圈的动作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我们为什么要做晨圈,晨圈能给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带来什么。晨圈通常是在上午做,在两次自由玩耍和午餐之间,晨圈可以给孩子一日的生活带来呼吸。因为在晨圈里有大量的两极性存在,比如就像很多家长注意到的晨圈中的动作有快有慢,经常还会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有聚拢有打开等等。孩子在这些两极性的动作里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和呼吸一样的节奏,从而给生活带来韵律和弹性。

问题6:您觉得是否能跟上老师的动作,能模仿到位吗?

    有的家长觉得很容易跟也很容易模仿,也有的家长觉得刚开始跟不上做一会儿以后就没问题了,因为里面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还有的家长觉得大部分能跟上,个别动作模仿起来有困难。孩子和大人其实一样,每个孩子在做晨圈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呈现,这些也可以给老师提供很多信息以便于关注到每个孩子不同的需求。孩子们学习内化的周期是三到四周,因此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通常从第三周开始会感觉到驾轻就熟,真正享受晨圈里的内容,到第四周换新晨圈之前也有一部分孩子就开始觉得没意思不好好跟随了,后面一旦换了新的内容马上又可以让他们重新燃起热情,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问题7:您觉得做些什么可以帮助您跟上老师的晨圈?

   大部的家长都觉得认真看,认真听,抛开杂念可以帮助有效的跟随、模仿。在幼儿园里我们会发现那些发展的比较健康的孩子是具有天然跟随能力的,即便偶尔开点儿小差、跑个小神,只需老师略微的提醒,或者一个眼神或者拉一下小手或者什么都不用做,他们自己很快也能回来继续跟随。这些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他们现在毕竟还不具备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儿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缺乏节奏,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跟随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经常会突然陷入到自己的某个情境当中而不能自拔,或者很难真正看到、听到周围的声音,因此在晨圈中经常会以捣乱、不跟随、心不在焉的形式呈现,这些孩子是需要家庭配合做很多工作才能够帮他们找回平衡的。

    茶歇之后,我们又做了第二轮的晨圈,这一次的圈就不像上一次那么和谐美好了,老师们把幼儿园里常见的孩子表现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融入到了晨圈中,让家长们看到了真实版的幼儿园晨圈。看到老师们模仿的孩子们的动作,家长们哈哈大笑,的确孩子们平时也是这么可爱,各种搞笑各种耍宝在幼儿园里是屡见不鲜的。但是笑过之后我们更希望家长们能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孩子们的这些异常行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帮助到他们。我们排演这个场景游戏不是为了取悦大家,让大家高兴一下,而是希望唤醒大家对有些事儿的意识,一旦意识到了就可以带来发展,带来变化,这个是我们期待的。

 http://s16/mw690/00233nEXzy7ouGhTCpx5f&690


http://s13/mw690/00233nEXzy7ouGhWgUI7c&690

http://s5/mw690/00233nEXzy7ouGhTQpu94&690

http://s10/mw690/00233nEXzy7ouGiiY2Z7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