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感官(一)

(2018-06-06 13:46:47)
标签:

育儿

分类: 课程分享
 

十二感官

如果真正理解了十二感官,

就理解了全部的人智学。

                                        --史坦纳

     人的感官生来是完美的,不需要再发展,我们发展的是感官和心魂的关系。十二感官指的是“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而这十二种感官又被史坦纳博士按四个一组,划分为三组,并在不同的年龄段发展相应的感官能力。这三组感官又分别用“基础感官(低级感官)、中级感官、高级感官”来命名。其中的低级感官直接镜像的是高级感官,同时每一种感官的发展又会对应一种心魂的品质

触觉发展出信任;生命觉发展出和谐;

运动觉发展出自由;平衡觉发展出和平;

嗅觉发展出判断力;味觉发展出分辨力;

视觉发展出视野和眼界;温暖觉发展出爱;

听觉发展出倾听和沟通的能力;

语言觉发展出美感;

思想觉发展出分辨真理和虚假的能力;

自我觉发展出界限

0-7岁的发展任务

低阶感官(身的感官)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

7-14岁的发展任务

中阶感官(灵的感官)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

14-21岁的发展任务

高阶感官(心的感官)听觉、语言觉、思想觉、及自我觉;


低级感官(身的感官)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0-7的发展任务

中级感官(灵的感官)嗅觉、味觉、视觉、温暖觉;7-14岁的发展任务

高级感官(心的感官)听觉、语言觉、思想觉、及自我觉;14-21岁的发展任务



     在《人智学》里史坦纳博士喜欢谈论心灵世界,并企图引领我们进入更高层的境界里,但是史坦纳博士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所开创的《人智学》不光是从理论上帮助我们剖析人的发展,人的本质,他同时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对十二感官的学习和研究被称为进入《人智学》的最佳管道,他所谈论的每一件事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获得深入的体验。

触觉

     触觉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第一个被激活的感官,因为孩子是通过产道的挤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是他们所获得的最深刻的触觉体验。剖腹产的孩子在这一点上是带有先天的缺陷,在很多其它的领域对于剖腹产的孩子后来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都有所阐述。但是并不是说这种先天的遗憾没有办法得到补偿。如果父母有一些相关知识并对此保有意识的话,在孩子出生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做一些按摩、抚触来帮助到孩子。最好的当然是人智学的“韵律按摩或是以太按摩”

      触觉从表面上看是我们通过触摸来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事实上却恰好相反,我们是通过触摸来获得一些内在感受,从而建立对自己的认知。同时触碰让我们感受到边界,从而建立安全感。试想一下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如果在水里找不到边界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惧。孩子初来人世,他们就像那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一样,如果在他的周围没有能让他感受到边界的东西那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用襁褓包裹,并让他睡在一个四周有遮挡的小床上,最好还能用粉红色比较柔软的布给他做一个顶棚,具有品红特质的粉色最接近母亲子宫的颜色,会让小婴儿感到安全。

      感受到空间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人只有向内对自己有了很好的认知,才能在外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边界从而达到一种和谐。“触觉”和高级感官的“自我觉”息息相关。


发展触觉的帮助因素

1. 在婴儿期的到处抓、到处摸会帮助他们获得很多触觉的体验。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信息,他们就是通过触摸来获得各种内在经验的。

2. 天然材质的物品对触觉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无论是天然材质的衣服还是天然材质的玩具都是好的。人工合成的材料单调而缺乏生命力,每一块木头触摸起来的质感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没有冰冷的感觉,而金属和塑料制品千篇一律摸起来也会觉得冰冷缺乏温度。

3. 玩沙、玩土、玩水也会给孩子的触觉发展带来帮助。

4. “模仿”是内在触觉的发展,孩子们在生活中模仿大人的工作,也是一种触觉的发展。

5. 成年人带有“爱”的拥抱。

对触觉发展的不利因素

1. 在婴儿期的“不要动、不许摸”这样的限制会妨碍孩子早期的触觉体验,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把所有不安全的因素都从孩子的日常活动范围里剔除,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并且可以到处触碰的环境。

2. 打、骂早期的身体虐待,会妨碍触觉的发展。

3. 心不在焉缺乏“爱意”的拥抱,这个不光发生在保姆身上,有时候妈妈抱着孩子也会心不在焉。我们不需要总抱着孩子,这个对孩子的发展不利,但是孩子需要临在并带有意识的拥抱。

4. 剖腹产

5. 给孩子穿着非天然材质的衣物

触觉发展不足时孩子的日常表现

1. 胆小、害羞、粘人;

2. 手脚总是要动来动去,不停的抓挠;

3. 感受不到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抢东西经常侵犯别人、明知故犯不跟随等等;

4. 很容易出去并且没有办法轻松的回到自己

5. 高度敏感,不喜欢被人的触碰

触觉发展的感官游戏介绍

1、卷蛋卷:洗完澡以后准备几条不同材质的大浴巾,有粗糙偏硬的,有柔软舒适的,每次选用一种材质或者最多两种材质轮换将孩子赤裸着放在浴巾上然后滚动着将孩子包裹起来,玩过一两次以后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游戏。每次也不用做很多,最多三次,但可以经常洗完澡以后做这个游戏。

2、三明治:和卷蛋卷类似,也是洗完澡之后孩子不穿衣服用几个垫子把孩子夹在中间。

3、滚圆木:这个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会经常做,就是几个孩子一次趴在地毯上,然后其它孩子轮流从他们身上滚过去。

4、挤香油:这个在幼儿园里远足的时候会和孩子们玩儿,就是一个大人坐在地上,然后孩子们依次在后面,拥挤前面的大人需要用力,让孩子们感到挤压,还经常会配有儿歌“挤、挤、挤香油,挤出香油干什么?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在后面有各种答案”

5、肢体野蛮游戏:这个适合爸爸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儿,尤其是男孩子会很喜欢这种游戏。但是不易长时间的玩儿,玩个十分钟以内就可以了,玩这种游戏的时候孩子们通常会很兴奋,长时间的兴奋会让孩子感到疲累,而且过分的兴奋是星芒体的活动,会消耗生命力。

6、挠痒痒游戏:适度的挠痒痒游戏对触觉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7、手势游戏

8、冷热水交替洗脚或是手。

http://statics.xiumi.us/stc/images/templates-assets/tpl-paper/image/7695dccf1489f4d0b8f2978169f245c9-sz_10000.gif

生命觉

      生命觉是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觉察,例如:冷、热、饥渴、舒适还是难受等感受。生命感是人体的一套报警机制,如果没有生命感,你就没有办法知道自己身体的状态,试想如果肺部发炎了,没有发烧的痛苦前来报信,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孩子受了伤而不能够感受到疼痛,那么他们就没有办法带有意识的去预防生活中的危险。因此痛苦是生命感的礼物。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避免痛苦上,而是去关注一下痛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信号,去关注一下哪里不对劲了,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调整生活方式?早点睡觉?或者是少吃一些?

      或许我们自己是可以承受一些痛苦的,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却没有办法旁观孩子们面临的痛苦。学前教育帮助孩子避免了面对人生转折期适应调试的苦,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避免了孩子在学习一些生活技能时从不会到会的苦,有求必应避免了孩子等待和被拒绝的苦,电子产品快速的转换和不断升级的新鲜刺激避免了他们过平淡、重复生活时无聊的苦,抗生素和退烧药的滥用避免了孩子经历病程的苦;对物质没有原则的满足避免了孩子期望和想要拥有的苦;过少的户外活动避免了孩子在长途跋涉时经历疲累的苦;婴儿车和人手富裕的看护避免了孩子初学行走时磕磕绊绊的苦;无缝隙的监护避免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冲突矛盾的苦。没有对苦的承受和忍耐也就无法品尝到甜的美妙。在现代化的物质社会,一切都便捷而迅速,时代已经帮我们屏蔽掉了太多的苦,如果我们再人为的为孩子拿走更多他们所应该正常承受的痛苦,那么他们的人生也将因此显的脆弱而不堪一击。

       那么除了痛苦以外还有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生命感呢?合适的尺度给我们带来生命感、螺旋形给我们带来生命感,做事情善始善终给我们带来生命感,节奏给我们带来生命感同时节奏还可以储存能量,有些事儿哪怕一年做一次,但是你能坚持很多年,每月做一次坚持十二个月,每周做一次,坚持连续三周以上等等。生命觉镜像高级感官的“思想觉”。到了高中阶段孩子是否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取决于这个阶段生命感的建构。

生命感缺失的表现

总是感到疲劳,做事情没有精力,总是粘着大人、喜欢抱怨,不知道饥饱,对疼痛不敏感或过分敏感。

帮助措施

让孩子过真实的生活,不人为的洗白和简化孩子的生活内容,让他们正常的去经历人生中应该经历的那些事儿,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到饥渴和疲累。

http://statics.xiumi.us/stc/images/templates-assets/tpl-paper/image/7695dccf1489f4d0b8f2978169f245c9-sz_10000.gif


运动觉

     运动觉从表面来看似乎是指我们身体运动的能力,其实不然,运动觉实际上是我们从内在察觉自己“动”的能力。人只要活着就一刻不停歇的在动,我们睡着了,身体似乎有片刻的静止,但是我们的心脏依然在跳动、我们的肾脏依然在代谢、我们的胃依然在蠕动......“生命在于运动”的确如此。既然“动”是我们生命的本能,那我们就需要发展我们对自己和孩子“运动”的觉知,并给他们提供适合运动的环境。养育过孩子和照顾过动物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年幼的时候都是好动的,他们几乎一刻不停歇的跑来跑去,跳来跳去,去抓摸所有他们可以够到的一切。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实验,科学家们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然后让一个成年人完全模仿这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后来发现很快成年人就感到筋疲力尽了,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像孩子那样过完一天。外在的动其实也体现了内在的动,孩子的生命力旺盛,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很多人生的经验,所以他们会本能去做那些对他们发展有益的事儿。在孩子7岁甚至14之前,他们都需要有充分的可以自由活动身体的时间和场所。在幼儿园期间与其带着孩子辗转于各种兴趣班,不如带他们在外面跑跑、爬爬。对于年幼的孩子竞技性的运动是不必要的,他们的肌肉力量还在发展,他们的平衡协调能力也还不健全,任何竞技性的运动都会让他们感到困难并疲于应对。在年幼的时候如果他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到了学龄后他们自然可以顺利习得各种他们感兴趣的运动技能。

     “运动觉”直接镜像高级感官中的“语言觉”,小的时候如果孩子的运动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未来到了高中阶段,在语言的学习和表达上也自然会有好的表现。

运动觉缺失的表现

      协调性不好,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专注,效率低。很多在幼儿时期缺乏运动的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反而不能够专注,因为他们外在身体的动一直被约束和制约,在外力的强大作用下,他们本能的将这种外在的动转向内在,因此通常的表现是心猿意马,表面上看着安静的在听,其实一直在自己的意识里活动,根本没有注意到外在发生了什么,学习效率自然低。

http://statics.xiumi.us/stc/images/templates-assets/tpl-paper/image/7695dccf1489f4d0b8f2978169f245c9-sz_10000.gif


平衡觉

    平衡觉是让我们保持平衡的一种感觉,帮我们保持平衡的器官是我们的耳朵。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这件事儿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我们所有的平衡都是需要借助外力的,没有外力的支撑我们无法达到平衡的状态。站立需要大地的支撑,需要重力作用的帮助,在水里或是外太空里我们是很难保持平衡。荡秋千、转圈、走平衡木或是在狭窄的马路牙子上行走都能发展孩子的平衡觉,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各种平衡的技能。他们在跳高台的时候起初跳下来总是会摔个屁股蹲,在不断的练习中他们逐渐可以在跳下来的瞬间立刻找到平衡并不再摔倒。外在的平衡容易看到并练习,那内在的平衡呢?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内在经常保持一种平衡,当然失衡的时候是在所难免的,就像跳马运动员一样,跳过去并努力保持住了平衡的那一瞬间正是赢得掌声的时刻。因此在我们失衡的时候我们能够自己找回平衡是我们需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其实有很多,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心态的经典名言,“例如:看人看人长,记人记人好;知足常乐等等”。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经常是失衡的,我们总是感到焦虑,我们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也是很难达到平衡。

     我们的星芒体和我体,在外部空间里也需要寻找自己的平衡,同样也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这也是恐高症的原因,当我们到了一个悬崖的边上,我们会感到眩晕,那也正是因为悬崖深不见底,“我”体瞬间失去了支撑而导致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会立刻调整,让自己回到有树木、房屋或是桥梁支撑的空间。


平衡觉发展障碍的表现

经常摔跤、走路不稳当、胆小、紧张容易焦虑、听不见话或是听不懂话、容易晕车等等。

     

  平衡觉的帮助练习

荡秋千、走平衡木、转圈、走荡桥、爬树或爬险山、捂耳游戏(用温暖的双手做成杯状捂住孩子的双耳停留一两分钟,多次重复)

 


http://img.xiumi.us/xmi/ua/145vN/i/22276757c5200a63072fc17735c853b3-sz_26709.jpg?x-oss-process=style/x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