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指南:谈谈几个与员工入职、在职、离职和付薪相关的日期
(2018-06-12 11:55:27)| 分类: SAPHCM咨询指南 |
1、实际入职日期(Actual Hire
Date)
员工加入本公司的日期,一般应该和员工本次工作签署的劳动合同的起始日期相同,表明员工和企业劳动公司建立的日期。一般作为计算员工在本公司的司龄起始日期。
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工资。通常情况下,这个日期也是员工的基本工资和周期性津贴的起薪日期,如果第一个月新入职员工没有全月工作,可以根据工作日天数或者日历日天数对相关的工资项目做折算。如果特殊的情况下,需要提前支付或者推迟支付员工的工资,可以使用单独的工资项目做调整,如入职补贴、起薪扣减等,而不建议直接变更起薪日期。
2、再次入职日期(The Last Hire Date)
如果一个以前的员工离职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加入本公司的日期。通常情况下,再次入职日期也就作为员工的入职日期,也就是再次入职日期视同为本次雇佣的实际入职日期。
1)、一般应该和员工本次工作签署的劳动合同的起始日期相同,表明员工和企业劳动关系建立的日期。
2)、一般作为计算员工在本公司的司龄起始日期,除非企业和员工有特殊的约定。
3、首次参加工作日期
员工从各类学校毕业后首次参加工作的日期,用作计算员工的累计社会工龄,该社会工龄可能影响:
1)员工可以享有的年休假天数;
2)短期病假和长期病假期间的病假工资支付比率;
3)工龄工资的标准;
4、公司司龄计算起始日期(Technical Hire
Date)
如果由于某些特殊的员工,计算员工的司龄的时候不是从员工的实际入职日期计算,而是从一个比较早或者比较晚的日期计算,可以给员工输入这个日期,用这个日期作为计算员工公司司龄的起始日期。
因为员工的实际入职日期是一定存在的,所以司龄计算起始日期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但一旦存在,就是用它去计算员工的公司司龄,而不是使用实际入职日期,也就是说计算公司司龄时,司龄计算起始日期比实际入职日期有更好的优先级。
5、公司司龄计算排除期
由于种种原因,如员工脱产学习、参军等,在计算公司司龄时需要排除一段时间,在需要使用公司司龄计算排除期去排除一段时间
,即:
6、社会工龄计算排除期
由于种种原因,如员工脱产学习、参军等,在计算社会工龄时需要排除一段时间,需要使用社会工龄计算排除期去排除一段时间
,即:
7、实际的离职日期(Actual Termination
Date)
离职的第一天。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第一日。在这一日,员工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最后一个工作日 + 1
= 实际的离职日期
8、最后一个工作日(Last Working Day)
本次劳动关系存续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个工作日和实际的离职日期一日历上相邻的两个日期,一般来说:
或者: 最后一个工作日 = 实际的离职日期 - 1
通常情况下,这个日期也是员工的基本工资和周期性津贴的截止日期,如果最后一个月离职员工没有全月工作,可以根据工作日天数或者日历日天数对相关的工资项目做折算。
9、最后的工资处理日期(Last Payroll Process Date)
有些时候员工离职后。企业依然需要支持离职员工的一些薪资项目,如业绩奖金、销售佣金、缓发的工资。
如果有此种业务需求,可以指定最后的工资处理日期,这个日期一定晚于员工最后一个工作日所在工期期间的结束日期。
如果员工在离职后工资已经结清,那么最后的工资处理日期就等于员工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