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境内遗存着大量历史遗迹,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北山寺。该寺位于西宁城北湟水河畔海拔2400米的北山之上。此处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矗,故名土楼山。高居山崖上的土楼神祠,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早年其一直为佛教寺庙,后因道教盛行,清代末年时转为道教庵观,故也称“土楼观”。 
十四年前我来西宁时曾登上北山寺,攀上山崖在洞窟观堂和廊道间穿行,并凭栏俯瞰城区风景。这次再赴夏都,原想登崖细拍一组寺观照片,但山崖部分因年久失修造成坠物伤人,不得已被封闭,故而留下些许遗憾。
北山寺山门石牌坊。坊柱前红色信息板告知“新冠”防疫和山崖封闭等事项。
寺内山崖下“王母大殿”迷人的斗栱、飞檐。
大殿前的金刚塑像。

通往山崖洞窟的天梯道口已被围栏彻底封住,也拦住所有游人香客的登崖愿望。
因山崖的紫红色砂岩含有石膏和芒硝层,在千万年雨水、风化外力作用下,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人称“九窟十八洞”。洞窟间由悬空架设的栈道回廊连接,结构精巧奇妙,整体规模可观,也有“中国第二大悬空寺”之美誉。
山崖间一尊高30多米的“露天金刚”佛像,当地人称“闪佛”,意为从山中闪出来的佛像。它本是突出的山崖,经历风雨剥蚀,形成如此奇特形貌。魏晋南朝时,佛教信徒将其修雕成金刚佛像。远远看去,大佛的头、身躯、下肢和面部五官轮廓清晰,雄浑粗犷,颇具唐代艺术风格,真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从“王母大殿”二层侧视崖下的“财神殿”。
仰望东侧山崖的洞窟群,感觉这边风化损毁很是严重。
南望夏都城区,因高度有限并树木遮挡,视野不是很开阔。
换个角度再看山崖,“闪佛”与“九窟十八洞”基本全部入镜。
比较而言,还是左侧洞窟与临空栈道回廊的现状更加齐整完善。
有关北山寺的历史,北凉(公元397)时《十三州志》曾有记载: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
魏明帝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兰州到乐都、西宁经北川、达坂山到张掖,前往印度,从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区。
明代,曾有印籍僧人主持山寺,永乐年间,寺僧桑儿加朵应诏入京,明成祖朱棣亲敕“永兴寺”之名。清代以后,古洞殿宇多毁于兵火。
道教进入土楼山,则是清代末年的事了……
每当烟雨蒙蒙之时,崖上殿宇楼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由此得名“北山烟雨”,此被称为“西宁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朱向若曾题写一首“北斗山威重,孤高路自通。铎声云窟里,梵宇洞中天。帘挂三秋雨,窗开八面风。登临凭一览,多少俗心空。”将土楼观的风景描绘得颇为传神。
编发一组14年前登崖所拍照片,回味拉近当年“土楼观”风貌。这是“天梯”!
登天梯至崖跟处,仰视“闪佛”旁紫红砂岩间的木栈道。


登顶“土楼观”。
穿行廊道间。
小憩观堂内。
放眼看夏都……


依依不舍告别北山寺,未能再体验一番“登临凭一览,多少俗心空”的感觉。心有不甘的我,决定沿着寺前修缮一新的北禅路继续西行。
走进了这处今年刚刚成功入选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的北山美丽园。

昔日的危岩乱石山岗,经多年整治现已焕然一新。炎炎夏日,这里绿意盎然,成为了市民的绿色氧吧!
园内的“综合驿站”。
绿草生机盎然、鲜花姹紫嫣红。
从山腰观景平台放眼望去,面前是一派的葱郁与繁华。
近赏“浮雕跌水瀑布”(因水泵未开,不见瀑布只见浮雕)。
远眺城区美景。
悠闲纳凉的游人。
从石亭侧回望背后绿色的北山。
对照14年前所拍照片,夏都西宁的变化可不是一般地大,而是非常之大!
满眼的林立高楼,山前的葱郁大地,还有车水马龙穿行于城区的高速公路。
生机盎然、风景如画。
所有这些,不正是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后现今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缩影么!
面对这振奋人心的一切,我为快速发展的西宁点赞!更为绿水青山、繁荣昌盛的祖国点赞!
本篇结束,谢谢浏览。
请看下篇《乘青藏铁路客车,览青海湖畔风光——七月背包自助走青海5》。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