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2013-01-17 23:09:33)
标签:

旅游

分类: 【江山多娇】

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 

        

    黑井盐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十八犁田”遗址、前汉的彝女李阿召。唐初开始规模开采,明清骤然兴盛,民国初达到鼎盛,后迅速衰落。盐为千家万户不可缺少之物,但早年封建割据、交通闭塞、开盐艰难且产地有限,故使“斗米斤盐”,因此世界各地内陆文明古国,均将盐铁列为重要资源,国家垄断朝廷专卖并赋重课。黑井历来是中央政府委派节运使直辖,明代设十三坊,清代设七坊,民国年间建盐兴县统辖四井(黑牛井、元永井、阿陋井和琅井)。盐税在历史上曾经占云南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竟高于田赋,可谓“盐丰课足”。由于一家一户手工古法制盐和国家垄断之矛盾,使“盐生百弊”一日不断。黑井盐及黑井盐文化消亡的原因为廉价的海盐入侵,并且黑井盐层的地质结构也不适合工业化的大规模开采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唐贞元11年(公元795年)唐使袁滋《云南记》记载:“黑井之盐,洁白味美,惟南诏一家所食。”所以云南人应该永远记住,是这里的黑井盐和黑井盐文化养育了世代的滇人。黑井制盐的特点是严遵古训。制盐术在黑井千百年没有丝毫改变,因而极具魅力。它既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盐文化,最终也导致了黑井文明大悲剧的落幕。但愿黑井老祖宗的这一最后家底不再流失。正如当地父母官发誓所言:为了振兴旅游和反省历史,黑井必须挖掘和复辟古法制盐!

    本博文不去细解木竜(竜lóng,古同“龙”)拉卤、滚竜搬卤、背卤挑卤、晒卤、煎卤、锯盐、抬盐及运盐的八大流程,而仅根据导游一路讲解介绍,结合自己沿途所拍照片并稍加整理,编发展示给各位网友,也算跟大家一起认识了解传统井盐的来龙去脉吧!

 

 

 

 

大龙祠内专门介绍古镇发展史的开篇展板,桌面上的玻璃板下是一张黑井地图。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这个篆体的“盐”很有特色吧。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立于大龙祠前七星台上居高俯视黑牛广场,脚下的山根处就是“黑牛井”的遗址。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来到“黑牛井”井口。啊,原来这是一口斜井,井口有石砌券门。据说其内的楼梯巷道深达80米。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把镜头伸到铁栅栏内,拍下这张人工从深井向上背卤的背夫泥塑组照。据说,甘于终日挣扎于黑洞苦水中的人都是贫苦的农夫及破产的川民。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这是黑牛井边的池。这一大池子的卤水可都是背夫们一小桶一小桶地蓄上的啊!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池的东边还有一个楼梯斜道,以便后续的挑卤人可以把其韬出并挑往晒卤场。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这是几里地开外一个晒卤场边的存卤井(图中右侧)。挑卤人把卤水从盐井旁的池运到这里备用。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晒卤场上的大水车,可把存卤井中的卤水引到这里后汲到旁边的晒席上以利快速蒸发。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卤水车与卤水晒席,近前的是晒卤池。当然,晒卤的目的就是提升卤水的盐浓度。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进到煎卤灶房的院子。这是院中的存晒卤池,当然此处卤水是经前一道初晒并提升了浓度的。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前面这个带有烟囱的篷房这就是煎卤灶房,专用于煎卤制盐。灶房仅为官府认可制盐的灶户所有,灶房大小、内中盐锅数量凭灶户的势力而定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进到煎卤灶房,可见埋地的两排锅灶。注意,每排锅灶末端是一口大锅,但其前端的小锅(称为桶子锅)却是两溜。锅边地上的白色半球体就是煎好的锅盐。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转到灶房的南端灶口处,可以看到上部带有铁门的加柴口和下部掏灰的出渣口。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这是一张排锅熬盐示意图。炉灶砌得前低后高,使顺势向上之火焰可充分燃烧和传热。掌舀师傅会根据火候、卤水淡浓和煎烤状况,按一套既定方法将卤水在不同的桶子锅里舀来舀去,其中卤水沸腾渐成稠状的称作盐沙,最后将盐沙舀到大锅里用碳火温之并收工封灶。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日再将成型的锅盐取出,反放到灶台旁边继续烘烤,形状就如这些白色半球体状的锅盐。旁边的1/4半球体是锯好并待外运的大盐坨。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煎卤灶房北端的这个小灶台,是专为把盐沙烘烤成小锅盐的操作台,现用作为游客演示熬盐和烘烤之用。当然,游客还可以自己操作。最后的小锅盐也可以买走。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给一张小灶口和烤锅盐的特写吧。可见用的是铁把大勺,当然出的“勺盐”肯定要比大锅小许多,但形状是一样的。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现在回到大龙祠内的展室内。这里陈列的马背托架及上面架着的1/4半球体锅盐,就将由盐商雇请的马帮外运销售。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托着锅盐的马帮,会沿着这样山间蜿蜒的石板路走出古镇黑井,走向外部的四面八方。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最后再发一张我们在从元谋返回广通列车上拍的黑井古镇南城门照吧。现今的社会已经发展进入到了高铁时代,马帮托盐的运输场景看来也只能是故事了!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本篇结束,谢谢浏览!

 

   

    请看下篇《残存的广通清风古桥》。 

    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