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法制盐一览——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标签:
旅游 |
分类: 【江山多娇】 |
2012秋日黔滇游随拍(六):
黑井古法制盐一览
● 大龙祠内专门介绍古镇发展史的开篇展板,桌面上的玻璃板下是一张黑井地图。
● 这个篆体的“盐”很有特色吧。
●
立于大龙祠前七星台上居高俯视黑牛广场,脚下的山根处就是“黑牛井”的遗址。
● 来到“黑牛井”井口。啊,原来这是一口斜井,井口有石砌券门。据说其内的楼梯巷道深达80米。
●
把镜头伸到铁栅栏内,拍下这张人工从深井向上背卤的背夫泥塑组照。据说,甘于终日挣扎于黑洞苦水中的人都是贫苦的农夫及破产的川民。
● 这是黑牛井边的蓄卤池。这一大池子的卤水可都是背夫们一小桶一小桶地蓄上的啊!
● 蓄卤池的东边还有一个楼梯斜道,以便后续的挑卤人可以把其韬出并挑往晒卤场。
● 这是几里地开外一个晒卤场边的存卤井(图中右侧)。挑卤人把卤水从盐井旁的蓄卤池运到这里备用。
● 晒卤场上的大水车,可把存卤井中的卤水引到这里后汲到旁边的晒席上以利快速蒸发。
● 卤水车与卤水晒席,近前的是晒卤池。当然,晒卤的目的就是提升卤水的盐浓度。
● 进到煎卤灶房的院子。这是院中的存晒卤池,当然此处卤水是经前一道初晒并提升了浓度的。
● 前面这个带有烟囱的篷房这就是煎卤灶房,专用于煎卤制盐。灶房仅为官府认可制盐的灶户所有,灶房大小、内中盐锅数量凭灶户的势力而定。
● 进到煎卤灶房,可见埋地的两排锅灶。注意,每排锅灶末端是一口大锅,但其前端的小锅(称为桶子锅)却是两溜。锅边地上的白色半球体就是煎好的锅盐。
● 转到灶房的南端灶口处,可以看到上部带有铁门的加柴口和下部掏灰的出渣口。
●
这是一张排锅熬盐示意图。炉灶砌得前低后高,使顺势向上之火焰可充分燃烧和传热。掌舀师傅会根据火候、卤水淡浓和煎烤状况,按一套既定方法将卤水在不同的桶子锅里舀来舀去,其中卤水沸腾渐成稠状的称作盐沙,最后将盐沙舀到大锅里用碳火温之并收工封灶。
● 次日再将成型的锅盐取出,反放到灶台旁边继续烘烤,形状就如这些白色半球体状的锅盐。旁边的1/4半球体是锯好并待外运的大盐坨。
● 煎卤灶房北端的这个小灶台,是专为把盐沙烘烤成小锅盐的操作台,现用作为游客演示熬盐和烘烤之用。当然,游客还可以自己操作。最后的小锅盐也可以买走。
● 给一张小灶口和烤锅盐的特写吧。可见用的是铁把大勺,当然出的“勺盐”肯定要比大锅小许多,但形状是一样的。
● 现在回到大龙祠内的展室内。这里陈列的马背托架及上面架着的1/4半球体锅盐,就将由盐商雇请的马帮外运销售。
● 托着锅盐的马帮,会沿着这样山间蜿蜒的石板路走出古镇黑井,走向外部的四面八方。
● 最后再发一张我们在从元谋返回广通列车上拍的黑井古镇南城门照吧。现今的社会已经发展进入到了高铁时代,马帮托盐的运输场景看来也只能是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