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性原则的认知
完形性原则是指我们知觉中的空间秩序趋向稳定的组织力,它总是趋向于使各种单元形成闭合的紧密的整体。这种视觉单元倾向于形成简单形式的闭合,并尽可能使它与其周围完全分离的视觉本能,形成了视觉单元之间空隙的心理填充,且构筑了人们潜在的心理连接。换言之就是人的眼睛有趋向于使不完整的形完整化的趋势。这是非常有用的视觉规律,它能使我们在进行视觉表达时更加科学,更加理智(图4-29-1/2/3/4)。
举个例子,晚上当你回到没有开灯的卧室,灰色的床上一团黑色的影子的某几个特征使你能判断出床上睡着的人是谁。你完全是根据你的视觉经验进行判断。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格式塔心理学家拿一张贵族舞会的照片给非洲土人看,结果他们怎么也看不出照片中是什么东西。其中一个土人用手在地上把照片上的轮廓画出来,突然惊讶地发现:是白人!是白人!由此可见人是通过经验来认识和组织所观察到的视觉元素,形成自己的知觉判断。也就是说当这些经验与所观察的事物在某些特定的特征重合时便产生了知觉,而这种知觉往往是建立在整体的视知觉的把握基础之上的,即人们是通过这些特征的整体关系来认识与把握客观对象的。这是格式塔学者提出心理完形说的基础。具体到绘画上,就是个别的哪怕是最精致的元素,如人的面部与其他元素如地上的石头,在艺术创作的整体结构中并无本质区别。重要与非重要,突出与非突出,并不是由于刻画的深入与否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整体关系决定的。
在画家杰姆斯创作于1966年的《达摩契狗》这幅作品中(图4-30),狗身上的斑点在背景的光影中显得若隐若现,但人的完形视觉心理依然可以从中将其识别出来。
可见人的眼睛是主动的认识事物,是根据现有的经验来认识和把握事物,通过经验来认知事物。
在美国插图画家的插图作品《狩猎》中(图4-31),我们没有看到一只具体的狗的描绘。但却清晰地感受到一群奔跑运动的狗,运动的感受来自于参差不齐富于变化的狗脚和尾的描绘表现中。
在尼古拉斯·托斯乐创作的CD唱片封面设计中(图4-34),只表现了灯光下的萨克斯演奏艺术家的头部和脚部,但观察者依然可以通过完形心理原则将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加以补充想象。
在尼古拉斯·托斯乐创作的《新声响,新视觉招贴》这幅作品中(图4-32),艺术家以奶牛身上的黑白皮毛为元素组织画面,尽管作者没有对任何一头牛进行具体的表现,但我们可以从奶牛的黑白斑块中感觉到牛群的存在。在这里,艺术家便是利用了人们的完形心理进行创作。
在这幅由约翰·瓦萨斯创作的装饰艺术主义的《无题插图》装饰画作品中(图4-33),艺术家只是表现了黑白和几个不同层次的灰色,人和建筑都没有刻意去进行描绘,但观者可以从黑、白、灰的画面关系中去感受到这些客观物像的存在。
这种心理特点也可以用来表现一些很幽默的情节,在这幅《香港李奥贝纳公司搬迁告示》招贴作品中(图4-35),艺术家利用人们的完形心理,把画框中的人物形象和搬运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非常幽默的视觉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