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对孩子的“共育”,要立足沟通与合作,创建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一、搭建家长教育平台,提升家庭育人水平;二、密切家校信息交流,实现施教步调一致;三、创新共育活动形式,注重合作共育实效;四、开展家校共评互议,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沟通 合作
共育
学校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家校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设,共同教育孩子,无疑能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率,提高育人质量。
就目前的情况看,以学校为主导的学校和家庭对孩子“共育”,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与行动偏差。特别是家校在沟通与合作方面的缺失,使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改善家庭和学校合作教育环境,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是实现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共育的关键。
一、搭建家长教育平台 提升家庭育人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要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实现家校共育,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
我校外工子弟多,家长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比较简单,存在一定的误区。为了尽快实现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积极搭建家长教育平台,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1、精心办好“家长学校”
古往今来,渴望儿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学校精心开办“家长学校”。
学校校长兼任“家长学校”校长,并以“家校合作,科学育人”作为家长学校办学的宗旨。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向全体家长学员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办好家长学校的现实意义,使广大家长学员能全力支持这项功德无量的事情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好家长学校的工作。
为凸现办学的实效性,我们结合实际,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如一年级学生刚进校门,家长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幼小衔接、以及孩子该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还不太了解。因此,在家长学校授课时,让家长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讲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掌握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方法。再如六年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生理发育期,在授课时,给各位家长讲析孩子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提出教育与引导的建议。
为了让家长聆听家教权威的声音,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全国一些知名育儿专家到学校给家长开专题讲座,如《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践行〈弟子规〉,做文明有礼的好孩子》、《赏识,让孩子不断走向成功》等。
家长们在学习中品尝到了科学育儿的甜头,每次家长学校授课,不管手中的活有多忙,他们都会挤出时间来参加。一位梁姓家长说,通过家长学校讲座课程,我从迷茫走向了成熟。刚开始,我不知道该如何做好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对学习充满热爱?现在充满信心了。
2、创新“家长会”形式
为了给家长全面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更主要是为家长们提供交流育儿的经验,学校创新家长会的举办形式,富有成效地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上,学校改过去老师的说教为家长的育儿经验介绍。有的家长谈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的家长谈了孩子考了优异成绩后出现自满的倾向,如何做好思想工作的历程。其中,二年(1)班罗俊文的家长谈了“如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四年(3)班敬石伟的家长谈到自己一直坚持用鼓励和鞭策的方式,用自己的爱,使小孩在学习上一直发扬亮剑精神,勇往直前的成功案例……发言家长的声声肺腑之言与台下家长们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家长会上不时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3、书面向家长推介育儿方法
为了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学校还采取书面的方式,向家长推介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醒注意事项。
一方面,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家长,在不同时期,针对安全、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与要求,分别发出《告家长书》,让家长协同学校做好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优秀家教个案的征集评奖工作。对优秀家教个案结集出版,分发给每一位家长,以此激励和引导全体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育儿方法。
二、密切家校信息交流
实现施教步调一致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菩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到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丰富的、充满活力的。作为学校与家庭,责无旁贷必须共同教育好孩子。要教育好孩子,家校就要拓展沟通渠道,密切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家校教育的志同道合、步调一致。
1、传统的家访依然是重要的家校交流方式
家长的校访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当前,家访工作放松的现象值得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异常表现,如果老师及时家访,与家长直接沟通,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基于我校外来工子女多,家长工作忙、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家庭教育滞后的事实,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家访。学校要求:班主任要在一个学期内对每个学生家庭普访一次;副班主任减半;重点学生要多次家访。学校强调:家访要真诚,多给学生鼓励,多提教育小孩的建设性意见,给家长以希望。绝对不挖苦,不走过场。学校对家访的情况在学期中段与期末进行调查。
2、积极做好电访、信访工作
信息社会里,有些紧急的事情,老师通过电话与家长及时沟通,也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提倡在必要的时候,与家长进行信访,包括发“征求意见书”;记录小孩成长的“家校表现互通本”;与家长就某一问题进行书信交流等,达成双方互动沟通之目的。
3、大力推广校讯通的使用
网络拉近了家校的距离。借助家校互动平台的运行,实现家校近距离沟通。
校讯通,是沟通家校的最好平台。为了更快捷、更有效地与家长即时沟通,及时将学生情况反馈到家长,学校大力倡导教师和家长使用“校讯通”。
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我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广校讯通的应用。学校与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及时向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告知学校的有关安排,提醒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注意事项。由于推广与管理得力,学校一位校讯通管理员被评为顺德区校讯通应用先进管理者。
4、校园网站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
现在,学校的门户网站,已成为家长不可或缺的“网上校园”。
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教专栏”,介绍各地先进的教子经验,发表本校优秀家长的育儿心得。比如,二(2)班黄彩凤的家长容春梅写的《有张有弛
文武之道》很有水平;五(2)班吴子杰的家长霍瑞珍写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深受大家的欢迎。此外,在网站上设立了互动区,让家长自由发表自己对学校的建议与诉求,对教育的看法与体会,效果很好。
班级网页是沟通家校的又一好平台。家长通过班级网页,对小孩对班情的了解更直接,更具针对性。“班级网页”建设是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培训项目之一。我校通过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然后在校内进行推广。为了让网页更好地服务班级的教育教学,学校还举行了“班级网页”评比活动。其中:一(1)班、二(3)班、三(4)班、四(2)班、五(2)班、六(4)班的班级网页评为一等奖。
三、创新共育活动形式
注重合作共育实效
一个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昭示着祖国的未来。学校主导下的共育,要创新共育形式,注重合作施教的实效,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一文指出:“明天的教育要试图使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结构,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并共同实施。”这是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发展性策略。
我校高度重视家长在育人方面与学校的合作,做到家长“四参与”:参与学校管理、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教育实践、参与亲子互动。
1、参与学校管理
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学校成立了校、级、班三个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一种家校合作的很好的方式,是沟通家长与学校,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管道。
学校各层级的家委会每学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把学生、班级、学校大事向家长委员会报告,重要决策先征求“家长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经常与学校领导、老师、子女交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向学校反映家长的意见,并就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参与课堂教学
“家长开放日”是学校为家长参与体验学校教育的“窗口”,也是家长最期盼的。我校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开放日活动,分别组织家长进教室参与课堂教学,观察孩子课堂表现,观摩学校大型活动,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
“家长老师”进课堂,是我校的一个创新。我校每班都有一批有专长的家长,在学校和班主任的安排下,走进课堂,发挥专业所长,给孩子们上卫生保健、安全教育、环保节能、心理调适等不同内容的讲座。家长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多样的教育元素,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家长当老师,孩子们感觉亲切、新鲜。
3、参与教育实践
著名学者邵永祥在《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中,给我们谈及了新加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一些有益做法。在新加坡,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合作的那种“一家人”的关系。考察团成员看到好些家长在学校里“打工”,经了解,方知是家长利用业余时间,主动为学校义务承担一部分工作。如在南洋女中,很多家长在图书室里帮忙;立化小学的图书管理员干脆就由家长担任。
我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也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在防火和防震演练中,让家长全程参与,与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在学校举行的文艺汇演中,也有家长忙碌的身影和热情的掌声;春游、秋游,不少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共同体验;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等,老师精心策划筹备,热心的家长前来帮忙,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此外,在一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教育、外事接待、食堂安全卫生检查、安全设施检查、纠正学生不安全行为、红领巾爱心义卖等教育活动,学校都邀请家长参与。
4、参与亲子互动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与孩子共成长”的亲子互动活动:
一是开展“让书香弥漫家庭”亲子共读活动:在读书节期间,要求家长不但给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还要同孩子共读一本书,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学校设计“亲子共读卡”,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学校评奖。
二是开展“感恩在行动”亲子互动活动:学校各中队举行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在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互动,真情感人,不少父母与孩子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孩子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是开展“家庭大参与”的亲子联谊活动:学校以班为单位,组织亲子联谊活动。在“抢凳子”、“背孩子”、“夹珠子”、“齐齐踏步子”等活动中,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融合了家校的关系。
四、开展家校共评互议 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对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形成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我们的“家长学校”》中强调:“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评价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我们开展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品行共评互议,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申报并成功在区科研办立项的课题《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实践研究》,就是要创新对学生评价的机制,拓宽评价渠道。
学校制订了《学生品行评价手册》,人手一册。在评价中,体现学生自评、教师导评、家长参评相结合。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的“穿着仪容、文明礼貌、课间纪律、在家表现、个人卫生、学习情况、体育锻炼”等方面,教师、家长在相应的栏里以“满意”、“基本满意”、“还需努力”评价。在每周的综合性评价中,家长和老师都写上自己对孩子的评价的话。
学生每周都很关心老师和家长对他的评价,《评价手册》每个学生都小心保管好。由于家长和老师共同评价学生的品行,且做到信息及时反馈对流,这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督导与引领作用。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学校正准备以《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模式研究之——〈家校合作对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申报立项。
学校开展的重要活动,如“三八”感恩活动、重阳敬老活动、暑期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家的礼仪表现等,都让家长参与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共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做好的工作。只要双方注重沟通、协调、合作,创新共育机制,“家校共育”一定能绽放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圣经》 张彤
蒋士会 编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4、《家校合作导论》 黄河清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