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2018-02-06 14:28:49)
标签:

情感

散文

原创

http://s15/mw690/00230xj8zy7hXzzbxMiee&690——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TITLE="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龙君昊

 

《那山、那人、那狗》是根据彭见明短片小说改编而成,由滕汝俊、刘烨、陈好主演,霍建起导演1999年完成的一部作品。该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应邮政题材的影片之一。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的西部山区。影片讲述的是:“即将退休的乡邮员(邮差),在湖南茫茫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的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嘱咐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跟随自己的忠诚伙伴“老二”(一条狗),陪着儿子又踏上了送信之旅。父子俩徒步在美丽的田园风光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明白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牵挂与等待的无奈以及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这样一个清新质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首先,《那山、那人、那狗》可算得上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人文风光片,整部影片充分显示了浓郁的东方情调,东方意境,东方文化和东方情怀,在同类型影片中,是一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东方电影。影片故事虽然简单,但很耐看,也很耐品,让观众看后,回味无穷。该片让你跟随父子二人的脚步和导演的镜头,走了一趟湖南山村邮递员的艰辛之路,让你在欣赏沿途迷人的乡村风光时,浑然忘了脚下路途的遥远,忘了岁月生活的艰难甚至还会产生一丝妄念, 这么“闲情逸致,安静美好”的工作,或许我也能胜任。

众所周知,霍建起是学美术出身的,所以,影片的整体构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他所呈现出来的风光也是唯美的,迷人的,干净的,纯粹的,自然的,流畅的。影片通过镜头的变化,展现人物感情的关系,父子俩和名叫“老二”的狗行走在这条曲折崎岖的山路上,导演运用广角、全景和固定镜头,让人物从远到近,再慢慢的在画面中由近及远,最后消失,以此体现出这条邮路的漫长曲折以及乡邮员的艰辛。除此而外,影片的自然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镜头所到之处,高大的山,翠绿的草,浓密的森林,金黄的稻田,原始的房舍,质朴的乡情,一幅幅美丽纯净的田园风景,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让观众无不酣畅淋漓。比如影片中的稻田一处,真真实实是一幅乡村田园的美妙画卷。镜头先放大,然后再拉远,最后空中俯瞰,稻田也由绿色慢慢过度成金黄色,镜头的变化和色彩的过度,也象征着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到了收割的季节。而这种唯美的意境与影片中每一处温暖的情节相共存,相呼应,让人在情景交融之中,不知不觉间感动得热泪盈眶。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笑”,也让人印象深刻。行走在漫长的邮路之上,由于从小聚少离多的隔阂,“我”和父亲很少交流,所以对于父亲向交代的一些工作上的问题,对于父亲一辈子所坚持的事业,一时间难以理解。但“我”最后还是明白,大山是闭塞的,他们与外界的交流都是通过“我们”来传递的,当“我们”把一封封信交到每一个收信人的手上,村民们质朴纯真的笑和发自内心的感谢,尤其是从村委会送信出来,村民们自发的围了上来,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使“我”一下子了解了父亲工作的意义。“爸常说,山里人几天不见县长没关系,几天不见他可不行。我以为我们的到来会在村子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多么纯朴善良的山里人,没有过多言语,只是默默的微笑,那是感恩的微笑,也是世界上一道亮丽动人的风景。这些笑,成了邮路上前行的动力,这些笑,也使影片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升华,一下子击中了观众内心的柔软。

其次,电影所传递的一些影片以外的东西,也是值得思考的。透过影片,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乡村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与疼痛。美丽的田园风光背后,影射出的是乡村生活最根本的内涵,那就是质朴、苦难、贫穷、闭塞、偏远,人们渴望忠诚于祖祖辈辈扎根的故乡;忠诚于养育自己的青山绿水;忠诚于土生土长的环境,但迫于现实和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背离内心深处最质朴的信仰,小心的将苦难藏在心底,将浓得难以淡化的思念打包进行囊,背井离乡,去远方寻找出路寻找远离宁静乡村的车水马龙寻找与自己最般配的满面风霜;寻找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卑微的幸福。可是,在寻找这一过程中,很多带有乡土气息的游子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改变了初心,背叛了质朴的信仰宁可被钢筋混凝土“囚笼”,在大都市里隐姓埋名,低头走过人间四季,卑微如一株没有姓和名的庄稼,甚至“屈辱的活着”,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一穷二白”的故乡去,正如影片里给五婆送信归来,父亲所说的话“这个孙子是老太太熬蛇羹喂大的,结果成了方圆几百里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记得那一年,我给他送录取通知书,他哭着跪在地上说:这一回,我是真的要走了。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连他爹去世,也没回来。五婆想儿子,想孙子,眼睛都哭瞎了。”这是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的无奈与矛盾,也可以说是一种切肤的痛。

时代,风云变幻,大步向前,人们一面渴望找寻自我,返璞归真,一面又不得不为了理想和光明前途,含泪抹去自己身上根深蒂固的乡村烙印,最后,只能在寂静的深夜里,醉倒在异乡悲伤的月色里,也只能在对故乡和亲人浓郁的思念里,刮骨疗伤。很多时候,不是游子不想家,而是现实生活和宿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甚至有一种“功未成,业未就,何颜见江东”之感。如果真的回了大山,再想“出来”就很难了。就如影片插曲《驿动的心》所唱的那样:“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这样飘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于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我才发觉,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疲惫的我是否有缘,和你相依。”而我们的亲人呢,也在年复一年的守着安静的乡村思念、等待、牵挂,在梦里,在心里,希望明天睁开眼,就能收到远方那个久别亲人的来信。如同影片中的“五婆”,如同父亲对儿子工作的叮嘱:“倘若有葛荣家的信,你要弯两里地,送到她家去,她家和村里打过架,秘书不给她转信,她丈夫在外边做木匠,盼信盼得心焦呢。”

现代化的进程必然会给乡村带来一些不可言说的伤害,而乡村在慢慢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丢失了一些最本真的东西。现在,交通便利了,那弯弯的山路成了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记忆。而电话的发明和不断变革,微信、微博、陌陌、QQ、视频通话等现代网络工具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信”这一富有文学气质的传播方式也在渐渐退出现代化的舞台,邮差的职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在无形之中也使人们相互之间变得淡漠,甚至失去了真心与信任。有时候,就算门对门,也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更为痛心的是,家的观念依然顽强矗立,可生活节奏的变快,通讯工具的便捷,使得游子心中的思念变得不再那么浓郁。更有人预言,在未来,将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这是时代发展的悲哀,也是乡村发展的悲哀。

最后,我想说,影片在叙述过程中,通过“我”的旁白与回忆,使父子之间的感情一步步得到了升华,也使“我”了解了父亲工作的艰辛和其一路前行的意义;了解了父亲深沉隐忍的爱,父亲爱他的工作,也爱家庭,更爱母亲和;也了解了父亲和母亲相知、相识、相恋以及那份质朴而纯洁的情感,那是一种简单但也是最真实的爱,这种爱,超越聚少离多的孤独寂寞,超越一切时间的阻隔,甚至超越生活和宿命赋予大山的苦痛。影片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乡村淳朴自然,纯洁宁静,和谐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所向往,所渴求而不得的,它使深处在钢筋混凝土牢笼和灯红酒绿世界里的人们在观影的同时,接受了一次梦想的朝圣,心灵的洗礼。

《那山、那人、那狗》看了十多遍,每看一遍都会在不知不觉间热泪盈眶。唯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湘西村寨,动人的背景音乐,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之情,邮递员与山里人的纯真之情,村民和大山相伴相生,不离不弃的坚守奋斗之情,都格外的动人,也深深感动着影片之外的人。

与此同时,影片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与思考,那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一条与喧嚣时代相比显得乏味而格格不入的邮路,这条路,见证着老乡邮员朴素、艰苦而默默奉献的一生,也见证着儿子即将开始的“慢慢长征”。父子二人在这条漫长的邮递之路上慢慢的认识彼此,消除隔阂,获得了情感和心灵的皈依,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和信仰,那便是:走好邮路,当好信使。可是,在银幕前观看影片的我们是否也在自己的人生邮路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感悟了人生,读懂了生活。

我们常常会不断的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父亲”走的这条邮路,儿子是不理解的。这样不停的走,有意思吗?这样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甚至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的人生有意思吗?这样来来回回的穿梭,有意思吗?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诘问,更是芸芸众生对冥冥宿命的诘问。

是的,这样活着,有意思吗?“妈,你不懂,我们接班和进城打工可不一样,乡邮员是国家干部,我们家必须有一个国家干部......”或许,我们大多数人也和“儿子”一样,最初的梦想就是成为“国家干部”,但经过岁月的磨砺和人生的洗礼,我们终会渐渐明白,如果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之路也就无趣与贫庸。如果为了自己的信仰,一路高歌,一路奋进,那么人生之路必然精彩纷呈,意义非凡。鲁迅先生曾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就像这条邮路,本无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生活”而走,它将被乏味和孤独所取代,可当你在邮路上洒下爱与希望的种子,收获一路微笑、信任、牵挂与善良的花朵,你会发现,这样的你才是“生活着”,而非“活着”。而我们最终也会幡然顿悟:人生之路,不止眼前的苟且,也不止诗和远方,或许人生之路的根本意义在于在路上不求回报的走着,学会平淡和从容,学会赠与和收获感恩。也或者正如影片最后父子二人的对话:“他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没有别的?”“怎么没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就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有滋味。就像我们跑的这条邮路,干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见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

看完《那山、那人、那狗》,心中久久不会平静,你会被老乡邮员执着的一生所感动;被父子之情所感动;被送信所走出来的意义所感动;也会被山里人质朴与善良所感动。这些山里人,生活不屈不挠,心灵澄澈干净。就如影片里父亲与儿子的对话:“山里人之所以生活在山里是因为——他们是神仙。”这难道不是对山里人最好的诠释吗?

我个人认为,一部好的影片是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真实的、美丽的、动人的故事表达出来,可以和观众得到很好的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同时,也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也不一定要有大牌的明星;也不一定需要巨额投资;更不需要什么特效技巧,而是观看后,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我觉得《那山那人那狗》做到了。

《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让人读完,不觉回味无穷,掩卷细思,难以忘怀;就像一首动人的乡村音乐,让人感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留下感动的眼泪;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滋润那些处于钢筋混凝土中干涸的人们,让人不自觉饮一口,绵长而甘甜的回忆在心中久久不散。

http://s11/mw690/00230xj8zy7hXzzJxRU3a&690——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TITLE="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