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密尔岱传奇——玉矿山的故事

(2011-03-12 12:05:40)
标签:

密尔岱

岱山

玉矿山

中国地质博物馆

玉山子

大禹治水

    密尔岱,又称密山、辟勒山、密勒塔山等,是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坡的叶城县棋盘河源头玉矿山的名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悠久的和田玉玉矿山。

http://s9/middle/6fd85458x9e40b28fa508&690                                                   昆仑山深处


     当地有个传说:密尔岱山本是一座无名山,古时候有一个姓米的官员,百姓称其为“米大人”,他曾经带着300名百姓,历尽千幸万苦在这里采玉三年。他教人们怎样看矿脉走向,怎样开采,怎样相玉,因此德高望重。有一次他骑着骆驼过河,正遇洪水下泄,不幸遇难!人们哭啊“米大人!米大人......!”。从此,这个玉山就叫“米达依山”了,这里居住的人就叫“米达依”,后来,进过长期的语音转译逐渐变成“密尔岱山”。

    密尔岱山产玉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据《汉书》记载:“子和土地出玉”。《后汉书》载:“子合国,居呼犍谷,去疏勒千里。”那么,子合国又在哪里呢?《唐书.西域传》载:“朱俱波一名棋盘,汉子合国也,在于阗西千里,葱岭北三百里”。清代《新疆图志》说叶城县南部库克雅尔(今天的柯克亚)一带山区为汉代子合国所属。《汉西域图考》说:“今之叶尔羌有铁山,出青玉,皆指今之密尔岱山。”可见,早在汉代,密尔岱山的青玉就已被开采,并名闻天下了。

    到了清代,有关密尔岱山玉矿的记载就详细起来,徐松《西域水道记》说:“密尔岱,山竣三十里许,四时积雪,谷深六十余里。山三成:下成者麓,上成者巅,皆石也;中一成则琼瑶函之,弥望无际,故称玉山......,同与玛尔胡鲁克山峰峦相属,玉色黝而质坚,声清越以长。”徐松还说:“密尔岱旧作辟勒,自叶尔羌(今莎车县)南七十里至坡斯哈木(今泽普县),又西南五十里至汗亮格尔,又东南百五十里至英额庄(今叶城县棋盘村),又西南三十里至棋盘山,又西南五十里至阿子汗萨尔,又西南六十里至密尔岱。”这分明是至密尔岱山的详细路径!

    《西域闻见录》说:“去叶尔羌二百三十里有山曰米尔台塔班。遍山皆玉,玉色不同。然石夹玉,玉夹石。欲求纯玉无瑕,大到千万斤者,则在绝高岭峰之上,人不能到,土产牦牛,惯于登涉,回人携其牛,攀援锤凿,任其自落后收取焉。”

 

http://s11/middle/6fd85458x9e4101dde00a&690

                                              玉石运输

   现在去密尔岱近便多了,从叶城县城到棋盘乡的棋盘庄有公路相通,从棋盘庄到巴什阿孜干隆勒村可走小型车辆,然后再走20公里的小路便可到密尔岱山脚下。

    这里的玉矿,开采量最大的时候是清代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爱玉如命,甚至不惜为玉石而杀皇亲国戚和官员。他知道密尔岱的玉石产量大、块度大、质地好。因此下令:一.定为“官矿”,禁止民采;二.加强开发力度,规模最大时,一年的用工量可达3000人;三.山口要道设卡伦(哨所)把守;四.派官员组织监督玉石的开采和运输。

    正是由于密尔岱的玉石多为大料,所以乾隆时期诞生了“大禹治水”、“秋山行旅图”、“会昌九老图”、“寿山”、“福海”、“大玉瓮”等,还有玉磬、玉册、玉印等一系列的惊世玉雕作品,开创了中华民族玉器文化的辉煌时代。

http://s16/middle/6fd85458x7639b1be0e1f&690                                               《大禹治水》玉山子

http://s1/middle/6fd85458x9e40f5503560&690                                         会昌九老图》玉山子
http://s3/middle/6fd85458x9e4134c30f22&690                                             《秋山行旅》玉山子

    最为传奇的是: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密尔岱玉矿出了一块重达20吨青白玉,它长约三米,宽两米,厚有一米多(可能是历史上密尔岱山产出的最大一块玉料)。慈禧太后得知后,非常高兴,准备为自己制作一具精美的凤榻,人们都称其为“慈禧玉石”。为了向京城运送这块大玉,运工们煞费苦心。首先,河水结冰时,把玉放在冰面上,用几十匹马拉着走,待拉出山口后,又利用冬季的寒冷,在路面上泼水使之结冰,大家和几十匹马一起一点一点的往前拉。这块大玉走到库车(900多公里)竟用了三年时间,途中累死的运工达三百多人!

http://s4/middle/6fd85458x7639b92db973&690
    1908年慈禧太后驾崩,历经磨难的运工们得到消息后,积压在心头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们狂怒地砸呀,把这块大玉砸碎了很多。小块都被人取走了,只有两块搬不动的留在了库车城。

    1949年库车解放后,这两块玉石被放在了县委大院里。1965年5月中国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赴新疆考察,在县委大院里看到了这两块玉,他们在知道了这两块玉的不平凡经历后,向县领导提出把这两块玉作为展品征集,县领导高兴地同意了。如今,这两块玉中较大的那块儿保存在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小的据说保存在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