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托马斯•沃尔夫作品《远与近》

(2015-11-28 22:48:13)

托马斯•沃尔夫作为第一位超越地区而广受好评的美国作家,其作品大多风格细腻,他的作品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展示了他的理想与追寻,失落与矛盾,能从看似普通的事情中发掘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诗意。其中《远与近》虽篇幅不长,但是其含蓄隽永的语言却充满了美感,和盎然的诗意。全文从列车司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自由、美好、充满希望的画卷,小楼里日日向他招手的女子成为一直以来支撑他的信念,然而当他退休后亲临小楼,所见之景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本文将从沃尔夫的写作技巧和内容着手,对他的短篇小说《远与近》进行简要分析。

  小说开篇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勾勒出一个温馨的小世界,其中对生活细节的侧写看似不经意,却能够轻易打动读者,勾起他们对生活美好的记忆。不仅使画面感更为鲜明,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如,蓝色的百叶窗、洁白的小木屋、构成证券团的爱构成整齐图案的菜地、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大橡树、鲜花……所有细节所拼凑出的景致清新自然,赏心悦目,就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此外,作者还加入了听觉的感受,让视觉与听觉融合,使画面变得立体起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随着蒸汽机强有力的转动,它一掠而过,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一阵低沉平和的隆隆声,以及速度稳定而有节奏的车轮声,还有司机拉响汽笛的声音……这一切细致入微的声音描写都是为了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画面。

  故事的开始是平淡而自然的,一个饱经沧桑,历尽生死离别的人,从恐惧到淡然,从年轻到衰老,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经历着世人所不能体会的悲哀,欢乐,危险,及劳累。而这所有一切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作者却只用寥寥数语概括,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与读者内心所产生的震撼相碰撞,反而加深了读者的感受。生活没有给予他流泪和恐惧的机会,生活在继续,时间在继续,就像这列火车,在抵达终点之前,只能不知疲倦地向前走,不会为任何生命的消逝而短暂停留,如同一个冰冷的怪物。而驾驭着“怪物”的他,遇见了小楼里向他招手的女子,就像干裂的大地终于等来了一场雨,滋润着他日渐麻木的心。小说中对于他心情的描写形象而生动,“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变更和毁灭之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幸,悲哀和过失,打破他日复一日铁一般的时间表,它总是永恒不变的。”正是这种简简单单的陪伴,让仿佛被禁锢在牢笼中的他重新找回了生命的色彩,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美好,用最温柔的目光望向那栋小楼,在他心中,那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他期待着与她们相遇的那一天,日子在一天天过去,而漫长的等待也因有了这份美好的期盼而不再枯燥沉闷。终于,他等来了这一天,他终于结束了往返于铁轨的岁月,走向了他日思夜想的小楼。

  走在陌生的小镇里,他渐渐感到困惑,慌乱,完全没有梦想即将实现的欢欣与迫切。这样一个生疏,嘈杂的地方,真的是自己朝思梦想的小镇吗?在他与女子相遇之前的那一段描写中,作者将他复杂矛盾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在炎热和尘土中一步步前行,步伐沉重而缓慢,潜意识里对即将揭晓的真相有一种莫名的抵触。当他看到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架的时候,他开始犹豫了。是立即转身离去让这一切保持着记忆中的美好,还是向前,到达他一心向往的目的地?他甚至料想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失落,但他依然决定向前走,并亲手推开了那扇从梦想通往现实的门。

  他见到了那个曾经无数次向他招手的女人,他也许曾无数次在脑海里描绘她的眉眼,是那样美丽温柔,热情勇敢,与眼前这位形容枯槁,胆怯多疑的妇人截然不同。她极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她的目光阴沉呆滞,困惑不解,充满了敌意和畏怯。悔恨,慌乱和恐惧在他心中交织着,让他备受煎熬。他甚至无法诉说自己这些年来的真实想法,残酷无情的现实让他开不了口,也没法与她好好交谈。故事的结局老人带着梦想破碎的失落,孤独地离开了小镇。迷惘和失落是沃尔夫作品的一贯基调,而本文中,他通过前后对比使这种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文章开头对他想象中的那个世界刻画得越美好,知道真相后的那种落差感就越强,从而使整篇作品充满了一种压抑而凄凉的美感。本文中,沃尔夫将景物描写与抒情相结合,他在抒情时往往采用长而复杂的句式和结构,经常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的形容词,如一开始的整齐、节俭、朴素,到后来的怀疑、恐惧和厌倦,一系列对比鲜明,词义相异的形容词看似给人一种啰嗦、重复之感,却相互之间存在某种互补性,使小说的逻辑更加严谨,这种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意义。

  内容上,《远与近》所传达出的一种信念坍塌的悲壮之感亦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想象之所以美好,正因为它就像彼岸盛开的花一样,美好,却无法触碰。这是一个“距离产生美”的美学观点,就像顾城的诗,“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你看云的时候很近,看我的时候很远。”云朵漂浮在遥不可及的苍穹之上,是那样纯洁而美好,不染尘埃,看云的时候,云朵成了心中最神圣的净土,超越了物理距离,在精神上与自己紧紧相依,因此现实世界里的距离便形同虚设。又如《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的美丽不在于她本身,而是诗人的想象美化了他,如同雾里看花,真正美丽的只是那份并不真切的朦胧,亦如水中之月,只可遥望不可触碰,一旦触碰,我们一直幻想着试图抵达的那个世界便会顷刻崩塌。

  精神勾勒出来的美好,就像水晶球里的世界,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美好得就像是一个童话。水晶球固然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却仍然拥有它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汇聚在人的脑海里,形成一种更加坚不可摧的东西,叫做信念。它可以支撑着一个人无论遭遇到多大的挫折和打击都屹立不倒。即使列车司机最后的梦破碎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小楼里向他招手的女子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尽管这一切有多么阴差阳错,尽管她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美丽的错误,他的人生早就失去了所有的色彩,他的心也早已麻木不堪。因此,有时候,人都需要有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的信念,生活才会有盼头。才不会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丧失了对生活的的所有热情而美好的期待。

在法国的一所监狱里,曾有一位被单独囚禁的犯人,除了一日三餐能见到狱卒外,他再也见不到其他人,更别谈与人说话,囚室的墙缝里长着一株小草,他精心地呵护它,并与它说话,向它倾诉自己的心情。后来这株小草被狱卒拔掉了,不久犯人就郁郁而死。这足以说明,有时候,精神的寄托或者说是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通过对《远与近》的分析,可以发现沃尔夫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的作家,喜欢把自己的直观感受倾注于笔端,用一种强烈的意识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慨。反过来思考如今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疏远,有了智能手机,个人笔记本电脑,人们渐渐减少了与朋友见面或者书信往来的次数。虽说电子邮件相较于书信,确实更为便捷,但是却永远都无法体会到那种收到远方朋友寄来的书信时那种最原始最纯真的快乐和感动。可即便是这样,人们还是比较愿意和冷冰冰的电子产品为伴,而忽略了和亲人朋友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小说中的列车司机又何尝不是如此,提及家人的时候也是寥寥几笔,毫无温情,这才导致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空虚,才会转而对那个向他招手的女子寄予了所有美好的期望。

读一篇小说,不仅要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仔细推敲,更应该积极去思考小说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要学会反思,从思考中得到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