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撩人的不只是夜色还有烟火气(四)——北山石刻
标签:
重庆北山石刻大足石刻水月观音日月观音 |
分类: 流年之中国 |
北山石刻的造像多为效仿韦君靖为许愿还愿者出资雕刻,其中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韦君靖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为了赎罪,在北山开凿毗沙门天王,这是大足石刻的第一尊大型造像,也由此拉开了大足石刻大规模造像的序幕。北山石刻距离宝顶山石刻约半小时的车程。
毗沙门天王龛
据传,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唐朝边将请求救援。但因路途遥远要8个月才能到达,救兵难到,唐玄宗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出现,番兵大败。玄宗闻奏大悦,敕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被军旅视为保护神,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
千手观音龛
释迦牟尼龛
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寻得人生真谛而出家,经过六年的修行,最后悟道成佛,这里刻画了释迦牟尼说法的场景。
千佛壁
主尊应为释迦牟尼佛,但目前已经完全残损,剩下的千佛也是面目不清。
四周还有各种小的佛龛,看得出当时全民造像,有钱人凿大的佛龛,平民居就小的佛龛。
三世佛龛
龛正壁中刻三尊纵佛,过去世迦叶佛(右),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中),未来世弥勒佛(左),合称三世佛。
感觉这也是一尊观音像,但是风化得非常厉害!
孝经亭与古文孝经碑
《孝经》是孔子论证“孝”的一篇文章,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孝经在西汉初年有了二十二章古文和十八章今文两个版本传世。古文孝经自南北朝时就少有流传,唐代玄宗李隆基御注孝经颁行天下十八章,并刻于太学,即今西安石台孝经,又称今文孝经。二十二章古文孝经几于失传,在北山发现的孔子所作古文孝经碑文,堪为一大奇迹,孝经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94年),被誉为“环宇间仅此一刻”。
毗卢佛龛
是毗卢遮那佛的缩写,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的三身佛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关系为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应身佛。法身佛如明月,报身佛如月光,应身佛如月之影。
双身佛龛
释迦牟尼佛的生身和法身
风流观音
水月观音以“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得名。观音身后的椭圆形被比喻为月光,以示“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月”。
其神情悠闲自若,恰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女子,被世人冠以风流观音的雅号。
玉印观音
观音左手持玉印
日月观音
造像一般有六臂,上两手分托日、月,下两手分持羂索、宝剑,中左手托钵,中右手胸前结印。
净瓶观音
地藏观音合龛
这个仅在北山石刻里出现,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主角是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但由于大势至菩萨在中国没有流行起来,所以北山石刻青睐地藏菩萨,常让地藏与观音搭档平起平坐。
诃梨帝母龛
她原是佛教中是一位既凶恶又可怕的鬼子母。传说古印度王舍城中有独脚佛出世,人们为此举行盛大的庆典,城外有一位年轻漂亮,能歌善舞的牧牛女去城里参加庆典,途中遇见一群强悍的男人强迫她起舞,结果导致腹中的胎儿坠地,被人遗弃,牧牛女于是发毒誓要食尽天下孩子,随后自尽身亡。随后她投身为婆罗要叉长女,育有500个儿子,但她不忘誓言,每天去城里偷吃孩子,释迦佛知道后多次规劝,但她仍不改邪归正,于是释迦佛在她外出时,将她最心爱的儿子藏了起来,她回来后不见爱子,伤心欲绝,释迦佛说你有500个儿子,失去1个就如此心痛,别人家才1-2个,你却去偷吃,难道别人不心痛吗?此后她皈依佛法,成了儿童的保护神,俗称送子观音。
数珠手观音
观音俨然一位妙龄少女,流露出一种含颦欲笑,天真腼腆的少女情态,犹如蒙娜丽萨的微笑,有媚态观音的美誉,被视为北山观音精品中的精品。
此龛释迦牟尼佛居中,两旁为观音,左壁为不空羁观音,是北山石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观音像,她是观世音菩萨的诸多化身之一,凡见此像者,即可清净舍法罪,得殊胜心之安宁,死后顿生极乐世界。
摩利支天女龛
摩利支意为阳焰,本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具有隐身的本领,无人能见,无人能捉,无人能悍,不畏火烧,不畏水淹,不畏冤家。信奉她可以避免水火、军阵、盗窃等各种灾祸。龛中摩利支天三面八臂,立于两头大象驱使的战车上,上两手举风火轮和宝剑,中两手持弓持箭,下两手握戟持盾,当胸两手结印,两侧有八大金刚随行。
水月观音龛
主像居中,身后是侍者,左侍叫善财(民间俗称善财童子),右侍叫龙女,两壁是四大金刚,他们手持金刚杵,剽悍威猛。水月观音因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之月而得名。水和月,寓意人生虚无缥缈,万物皆空。
转轮经藏窟
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142—1146年)。窟正中刻八角形转轮经藏,是佛教仪式中的一种法器,象征法轮常转。藏座刻须弥山,蟠龙环绕;藏身刻八根镂空蟠龙柱,形如一盏巨大的八角形宫灯;藏顶刻有楼阁、宝塔、祥云。正壁刻释迦佛及观音、大势至菩萨,左壁自内而外为文殊菩萨、宝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右壁为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此窟中的普贤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药师琉璃光佛龛
西方是极乐世界,东方对应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其教主是药师琉璃光佛,简称药师佛,神力在于“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得安乐”。药师佛有二胁侍,名为日光、月光菩萨,龛外正面刻有十二药叉大将。
观自在如意轮观音窟
刻于南宋建炎二年(1127年),中间为如意轮观音,因其形象是手持如意宝珠及轮宝。左边为净瓶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作洒水状;右边为白衣观音,手捧如意。
孔雀明王窟
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孔雀明王位于石窟正中,明王被孔雀背负于莲台之上,明王造像顶天立地,两壁遍刻千佛。
五百罗汉窟
窟内左右壁刻五百罗汉,五百罗汉一般指佛释迦去世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窟中央有一座石墓,墓前有碑文,题为“明西域坐化禅师记事”,碑文记载了明西域禅师在大足的行化事迹,大师最后在北山圆寂,被北山僧人安葬在此。
大威德金轮炽盛光佛
释迦牟尼在须弥山顶传密法折伏诸天,故称金轮佛顶;由于毛孔中放出无数光明,故云炽盛光。
弥勒下生经变
弥勒下生经是说弥勒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弥勒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佛,位于正中,头顶七宝盖,盖上有大宝楼阁一座。龛左壁上重主像为文殊菩萨,右壁主像为骑象踩祥云的普贤菩萨。
泗州大圣龛
正壁刻泗州和尚,被世人认为是观音的化身,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
十三观音变相窟
观音为拯救不同苦难的众生,可随机应变出33种变化。窟中主像为水月观音,两侧各有六身观音化身,总计十三身观音。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根据观无量寿佛经雕刻,龛中部刻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此三像合称西方三圣。龛上部刻西方极乐净土,中下部刻三品九生,下部和龛外左右侧方框内刻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图。在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国王,名频婆裟罗,因年老无子,担心自己没有王位继承人,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道人,死后会来投胎,转世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下令先断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后又派人进山杀死道人,道人死后又转世成一只兔子,国王又命追杀兔子,并把兔子钉死在墙上。不久王后果然怀孕,生下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王子长大后,受奸臣挑拨,心生恶念,举兵政变,篡夺了王位,并将父亲囚禁起来,而且也断绝了父亲的食物,任何人不得探视,目的是想饿死父亲,母亲韦提希夫人要求探望国王,得到同意后,每天把身体洗干净,将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涂在身上,为国王充饥,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王子见父亲仍然健在,又得知是母亲所为,就把母亲幽禁在七重室里,然后杀死父亲。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自己和国王为何要受如此遭遇,佛祖告诉她,在阿阇世王子还没有转世前,他们已对阿阇世王子做下了冤孽,即没有出生就结下了冤仇,皆是前世因缘所造。韦提希夫人要想摆脱这种痛苦,只有一心静观,除去杂念,即修三幅和十六观,采用观日月、观莲花宝池、观华座等修行方法,才能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石刻在同类题材中至今保存完整,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石窟艺术作品。
西方三圣
中间的阿弥陀佛、右边的观音菩萨和左边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面带微笑,两侧各跪一饿鬼。饿鬼是佛语,谓前生贪欲作恶者,死后托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
解冤结大圣菩萨
这是北山石刻里独一无二的一尊石刻,菩萨身着官服,以青牛为坐骑,两侧为飞天及祥云。
药师净土变相龛
药师佛(中)是东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下面为12药叉神将,药叉是佛教护法神将。旁边的是陀罗尼经幢,陀罗尼即长咒,密宗尤其迷信咒语,认为书写或念诵陀罗尼能得到极乐。
林俊像
此龛本为观音洞,明嘉靖时期改为林俊生祠。林俊曾平定大足一带的民变,在大足一带颇有声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