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2011-05-21 13:45:25)
标签:
教学设计我是什么二年级语文教育 |
分类: 教育小调 |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相结合的优秀教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故事录音。(本课课文录音)
2、课件。(课件一:生字词。课件二:课文“云”和“雪”的插图。课件三:水平如镜的池子图片。课件四:缓缓流淌的小溪图片。课件五:奔驰的江河图片。课件六:波涛汹涌的大海图片。课件七:课文第3自然段。课件八: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的图片。课件九:一张笑脸点击变哭脸的图片。课件十:课外小诗,配音乐。)
3、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方法及活动的设想】
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语言,还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通过多种形式练读,以读代讲,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一个目光长远,热爱自然、节约用水的环保小卫士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设计过程】
第二课时
一、趣味切入:
1、(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位小小魔术师介绍给你们,它会多种变化,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它是什么?(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师:对了,它就是水娃娃,(板书课题)水娃娃看到小朋友们聪明又能干,这节课又来了。你们还想了解她更多的信息吗?那我们还得经过字宝宝的考验呢!
3、出示生字卡片:(出示课件一)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小组比赛读
4、师:水娃娃呀就像孙悟空,虽然不会72般变化,但也有许多的变化,轻轻地捧起书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不懂的地方。
二、启思:
1、师:通过学习,谁知道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出示课件二:有“云”和“雪”的插图)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课文:
我们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回答)语速加快(试读)
水对人们的危害还真是严重,那你们还喜欢它吗?这时我们就用讨厌的语气来读读句子。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花儿开得灿烂;因为有你,鸟儿唱得响亮;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世界如此美妙!
(结尾处引用课外读物配乐齐读,升华了本科的中心,是一个亮点,在教师的总结中铺设作业改掉了以往的单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
课前通过回顾有效的和第一课时相衔接,全文初体感知了解新知识。通过看图,小组合作交流,感情引导学习这节课的重点。
在读中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
【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这篇文章中明白水循环的规律并不是重点,学生通过读课文就能猜到“我”是水,那么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读好课文,读出水的变化,读出趣味来。觉得今天在教学时有几个环节引导比较好。
在教学重点时,我先用课件出示各种水的图片,从平静的湖水到汹涌海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说了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哦,原来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而有了比较后,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
在最后引用课外小诗对本课的教学是一种升华,带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朗读的有行有色。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