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缠论的理论与操作特别篇——线段划分的完全分类

(2011-03-13 12:21:34)
标签:

杂谈

[转载]缠论的理论与操作特别篇鈥斺斚叨位值耐耆掷啵ㄒ唬 (2011-03-10 15:06:50)

    本来,只想在博文中记录自己分段的心得,但在试图穷举线段破坏的时候突然对整个走势产生了感觉,于是就产生了这个“缠论的理论与操作”。结果就是这篇线段划分的完全分类先拿掉了,在出现的时候就变成了特别篇。

    之前的“缠论的理论与操作”里讲到过所谓的分型、笔、线段都是缠设计来描述走势的工具。线段,描述的是次级别走势,线段在本级别上就可以看成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由于在本级别上,只需要知道次级别的开始和结束点,所以探讨线段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操作中划分走势最关键的点(转折点)就是线段的破坏点。这里,设置一个“特别篇”就是为了彻底解决线段的划分问题。“线段划分的完全分类”看上去简单,如果要用图来明确表示的话,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本系列分成四篇,第一篇举例说明第一类破坏,第二类举例说明第二类破坏,第三篇讲述第一、第二类破坏的纠缠,第四篇讨论线段的结构和包含的走势级别。

    要分析和划分线段,首先要讨论划分的边界条件,此四篇中的讨论统一采用以下边界条件:

1、不讨论分笔是否正确,分型和笔的概念是线段次级别的知识,不在线段讨论范围之内;

2、所有图例中1-2-3-4皆为已成立的线段,对于这个边界条件是无条件遵守的,纠缠于前面的走势如何没有任何意义。所谓前面的走势,已经在其后的所有变化中举出,那种为连绵不绝而连绵不绝的自己去连绵不绝吧;

3、所有的线段特征序列在判定线段被破坏前,取同一个方向,当线段被滞后判断结束后,才产生新的特征序列。这个条件很多人搞不懂,这只是没有实际去划分的结果;

4、特征序列的包含关系上,向右处理,不包含之前已确认完成的线段的特征序列;

5、所有图形中的高、低点关系已经明确出现在图中,不要去假设哪个点如果比另外哪个点高或者低的,如果有变化一定会列出的。 

一、线段破坏的第一种情况

 

好,分析开始: 

图一:

http://s3/middle/66e251bdg9d8d0ec1a982&690
这个图还要分析的话,还是重修算了。

不过还是明确一下:线段破坏的判断点在6-7上,当6-7的一笔走出一根K跌破5,且当时走势一定能够延伸出一笔的时候,当下即可判断成立。通常的判断是在7位置底分型走出来的时候才确认,这是为了避免7的底分型一根长阳把6点包含的情形,这样的话,6这个点也要重新审视了。而一般情况下只要6-7中间K线够多,虽不是100%确认也够用了。 

图二:

http://s10/middle/66e251bdg9d8d4521df59&690

这个很明确,特征序列4-5和6-7为包含关系,经包含处理后原线段继续。

当7-8走势超过4的时候,如果一笔能够确定成立,则可当下判断。 

图三:

http://s14/middle/66e251bdg9d8d50606d8d&690

这个也很简单,同图二当特征序列包含处理后的4-7出来仅仅是普通的第一类破坏,当9跌破7的时候可以当下判断。注意,这里,9不一定要破5. 

图四:

http://s9/middle/66e251bdg9d8d5a83cc58&690
来了,9只要破掉7,则一定可以判定,这里的关键在于4-7是第一类破坏并且4-7和2-3没有形成包含关系,所以只要跌破7线段就破坏了。 

79课那个非实战图其实分析起来简单的很,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先是图一:

......................4
....................../...................8
...................../..................../
..................../..............6...../...
......2........../............../..../....
......./......../............../..../......
....../......../............../..../.............10
...../......../............../.....7............../
...1/......../............../..................../..
............./................5.................../....
.............3......................................9.....
...........................................................
............................................................11  

 

3-4是一个笔破坏,之后在走势走到7的时候,由于无法判断线段是否终结,所以特征序列可以包含处理,向下处理为3-6。当走势从7到8升破6的时候新的线段已经成立,新的特征序列也就出来了。这时,3-6这个合并过的曾经的特征序列已经不再是特征序列了,由于线段已经是反向,所以这时候的分析必须把特征序列反过来重新看。这里,经过包含处理的特征序列是4-7,由于4-7这个合并过的新笔的存在,线段延伸到了8点。9对线段的破坏也还是第一类的,之后走到11的时候,3-8线段被连续的3笔破坏,线段结束点在8. 

在是图二: 

0
..........................4
........................../...................8
........................./..................../.....10
......................../..............6...../....../
............2........../............../..../....../..
............/......../............../..../....../....
.........../......../............../..../.......9......
........../......../............../.....7................
........1/......../............../........................
................../................5.........................
..................3............................................

 

这里到8的时候分析与上一个相同,只是由于9没有跌破8,导致了8-9被4-7所包含,合并成特征序列4-9。线段也就延伸到了10。从3开始的向上线段变成了3笔:3-4、4-9、9-10。10之后延伸出的一笔是这个线段的笔破坏。 

课文中,缠采用了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处理,即当第一类破坏一笔直接包含了前一个特征序列的起始笔,则在走出这一笔之前由于方向不明确可以采用同向特征序列结合顶底分型来分析,结果是不变的。 

http://s10/middle/66e251bdg9e1ccf2069b9&690 

下面从线段破坏的构成与走势同构方面来进行分析:

还是设定线段是某一个级别的走势类型,用笔表示次级别走势:线段的第一种破坏,就是在走势的最高点的两边形成了一个次级别的中枢(笔中枢)。在图五上,这个中枢就是2-5。当接下来的次级别走势(笔)6向上走不能新高的时候是中枢震荡,这时候不能确定前走势是否结束。当走势走到7跌破5的时候,是一个次级别走势离开此中枢,接下来的走势只有两种可能(设接下来的结束点为8):8高于5或者低于5,那么根据同级别分解(想一想为什么要同级别分解?),当8高于5,则5-8中枢成立,并且方向相反,如果8低于5,则8是2-8中枢的三卖点,必然在5之下构造一个新的笔中枢,这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出现,新的次级别走势类型都成立。所以缠才会说“从转折点开始,如果第一笔就破坏了前线段,进而该笔延伸出三笔来,其中第三笔破点第一笔的结束位置,那么,新的线段一定形成,前线段一定结束”这,就是缠说这句话的证明过程。

再次感叹,缠在其博文阐述了她的理论,并且为使用这个理论利用走势的同构性创立了相应的工具,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创建的工具,这些分型、笔、线段之所以被缠严格定义了,是由缠论所绝对保证的。

缠论的理论与操作特别篇——线段划分的完全分类(二)[转载]缠论的理论与操作特别篇鈥斺斚叨位值耐耆掷啵ǘ) (2011-03-11 10:27:57)

    轮到第二种类型的破坏了,缠论中第二种类型的破坏其实也并不复杂,但是划出来的图就多了。第二种类型的破坏,由于其力度较弱,在实际走势中经常会遇到最后线段没有被破坏的情况,所以,这部分分析还列举了前线段没有破坏的情况。 

二、线段破坏的第二种情况 

先上图:

http://s16/middle/66e251bdg9e2bd35b9f7f&690
http://s10/middle/66e251bdg9e2bd4d27989&690 
    这两张图放在一起作为例子,这都是线段第二种类型的破坏,图一中,当走势走到8开始延伸出向下的一笔时,就要注意了,走出来的9没有破7,则特征序列的底分型成立,接下来就是10的一笔破坏了。这时候是确认1-4线段被从4开始的向下线段破坏。这是按照定义来的最简单的破坏,这里只需注意,走到这里只能确认4这个转折点是前线段的破坏点,之后的破坏要从4开始重新判断,至于2-3和4-5之间的特征序列缺口是不是封闭跟结论没关系。

    图二中下跌的线段类走势不过是多走了两笔,分析结果是一样的,但这并不能得出什么“五笔必成一线段”之类的结论,为什么?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放到线段没被破坏的情况里说。 

http://s16/middle/66e251bdg9e2bfaf1517f&690
    这个图笔够多了吧?实际分析中,当走到11的时候,破坏是没有成立的,为什么?没有特征序列的底分型。走势走到12的时候,由于12高于10低于4,这里可以知道可能出现特征序列底分型的第三元素了,但是这必须是在13走出来之后才能够判断,13如果低于11呢?这当然就要用包含关系来处理了,处理完之后再来判断。走势到14的时候由于特征序列的底分型完成并且顶、底分型之间互不包含,线段破坏。

    需注意,如果12-13特征序列下破11而形成了包含关系,那么由于线段还没有被确认破坏,这时向上包含,而且这时包含关系会依次向左。从这个图来看,会一直处理到6-7的被包含。而形成一个12-7的区间,虽然时间上12晚出现。 

http://s15/middle/66e251bdg7637a4e0a6ae&690
    图四看上去就比较复杂了,虽然还有更复杂的情形,不过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只要原则相同就行。当走势走到11的时候,底分型还是没有出现,而且出于包含的原因,这时候的特征序列为6-11.之后的分析其实跟上面一样,12-13特征序列不被包含,底分型为4-5、6-11、12-13,线段破坏。

    这里要说明的就是:当走势走到8的时候,出现了第二次的第二种类型的破坏,理论上来讲走势在之后到10之后的走势还可以再用第二种类型来破坏,但是由于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必然会导致分型的出现而走出这个包含关系,所以,提前判断是没有问题的。从走势的角度上来看,这种连续的第二种类的线段破坏不就是奔走型的走势吗?

刚才再看看图,发现这还是一个收敛三角形的走势,这种癫狂的走势最终将在特征序列走出分型的时候突破,不是吗? 

http://s13/middle/66e251bdg7637aa61fdbc&690
    好,现在来看一个典型的第二种破坏失败的图,看图五:

    4-11这段走了7笔,但是12在没有形成底分型之前就突破了4,12之后的回落所形成的特征序列无论如何是高于4的,这时线段的转折点就要用12来判断了。这种情况可以说在实盘中是经常出现的,只是实际走势多半会象图二那样只走5笔,把这个回调段看作一段的话就是最多见的分段错误了。

    在图5里,线段不被破坏的最关键条件就是12要高过4,这是底分型比顶分型高的条件,只要12高不过4点,而从12开始的特征序列跌不破11,那低于顶的底分型就一定成立了。

    可以说,第二种类型的线段破坏最大的特点就是判断的滞后性,在实盘走势中,经常会碰到等到前一线段破坏成立的时候,反向线段也可以判断结束了。可以说,第三类买卖点很多是离开中枢的那条线段最后遇到的第二种破坏造成的。从走势的分析上来看,如果最初的那根线段是离开前中枢的次级别走势,那么第二种类型的破坏所代表的走势就是趋势+盘整的走势,属于对原中枢最用力的破坏。 

    写到这里,要休息一下了,因为在作图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第一类和第二类破坏间的转换或者两者之间的复合形态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按照定义来,不会混在一起的。这个特别篇等整理完走势的含义之后再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