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EB病毒吗?——EB病毒防治基础知识
(2011-05-27 10:42:25)
标签:
曾木圣广东鼻咽癌eb病毒感染易感基因健康 |
分类: 健康百科 |
日前,钟南山院士在对部分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研究中发现,他们虽然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未知病毒,但大部分人有病原体感染,其中主要是感染了EB病毒。这使得“EB病毒”这个名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EB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病毒,与人类能够和平共处,但在特定情况下,它也能‘翻脸’,导致鼻咽癌的发生。”国际EB病毒协会会员、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曾木圣教授说,当前,EB病毒致癌研究的重点是揭开这一病毒在鼻咽癌等癌症发病中的确切作用和机制。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上,记者就EB病毒及致癌研究进展采访了有关专家。
EB病毒是鼻咽癌“必要条件”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是由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说:“EB病毒是发生鼻咽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鼻咽癌患者肯定感染了EB病毒,但携带EB病毒者却不一定就会得鼻咽癌。”
据了解,超过九成的成年人感染EB病毒,而EB病毒的古老程度可能追溯到人类起源之前。曾木圣说,EB病毒非常易感,通过口水、飞沫等传播,一旦感染就很难清除,并终身携带。
著名网球明星费德勒曾患过“接吻病”,这就是EB病毒惹的祸。曾木圣说,一些人在儿童期没有感染该病毒,成年后,通过亲密接触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首次获得EB病毒感染,会出现喉咙疼痛、发烧等类似感冒症状,基本在6个月内会自动痊愈。
而EB病毒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它与鼻咽癌的“亲密关系”。鼻咽癌是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EB病毒抗体,癌组织中存在EB病毒基因及表达产物,针对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的分析表明,鼻咽癌起源于单个EB病毒感染的细胞,癌细胞的增殖发生在EB病毒的感染之后,一系列研究证据支持EB病毒在鼻咽癌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EB病毒普遍感染世界各地人群,为何鼻咽癌的发病密集于在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对此,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答案。
致癌的“三驾马车”
在导致鼻咽癌的因素中,EB病毒感染、遗传和环境因素被称为“三驾马车”。
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也是科研取得重大突破的地方。2002年,曾益新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鼻咽癌来源的EB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将鼻咽癌易感基因锁定在人类4号染色体特定区域上。易感基因的发现,确定了鼻咽癌的发病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此后,研究人员克隆出第一个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目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集了数十个比较完整的鼻咽癌高发家系,并展开追踪研究。遗传研究的突破,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鼻咽癌发病的原因。
近年来,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证据表明EB病毒感染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导致癌症发生。曾木圣说,食入过多的咸鱼、腊味和腌制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品等具有诱发鼻咽癌的作用。在广东,调查发现,在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微量元素镍含量较高,而在患者的头发中,检测发现镍含量也高。动物实验表明,镍能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吸烟激活EB病毒机制。
曾木圣说,研究人员也在推测,在广东省鼻咽癌高发人群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EB病毒亚型,这些因为EB病毒基因的变异产生的亚型,可能更容易致癌。但是否存在这样的致癌亚型,还有待深入研究。
EB病毒研究有新思路
“EB病毒相当聪明,经过漫长历史的进化,EB病毒蛋白几乎进化到不表达,‘潜伏’在人体内,难以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曾木圣说,EB病毒只有在被唤醒的情况下,才会导致癌症。近年来,EB病毒的基础研究领域很活跃,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研究EB病毒对鼻咽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控。
EB病毒不是所有细胞都能侵入,最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曾木圣指出,EB病毒通过与细胞CD21蛋白结合而感染B淋巴细胞,由于上皮细胞不表达或表达很低的CD21蛋白,因而EB病毒在体外感染上皮细胞效率低。对EB病毒感染机制,科研人员仍在探索。
鼻咽腔内适宜的温度、湿度等,为鼻咽内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定居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曾木圣指出, EB病毒感染与微环境相互作用机制,也是肿瘤研究领域新兴领域。
从基础研究到预防,是癌症防治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两环。曾木圣说,由于HPV疫苗对宫颈癌的有效预防效果,预计有效的EB病毒疫苗将可能大幅度降低EB病毒相关癌症的发病率。至今大多EB病毒疫苗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靶向病毒的包膜糖蛋白gp350,但针对单一EB病毒蛋白尚无法解决保护性免疫问题。因此,研发新的EB病毒疫苗非常重要。
EB病毒并不为鼻咽癌独有。曾益新说,近来研究发现,肠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等,都有证据表明与EB病毒感染存在一些联系,但具体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作为鼻咽癌的一项重要指标,EB病毒居然是可以通过唾液传染的。最近有媒体相关报道出台后,立即引起不少市民的担忧,并在该院引发了一轮EB病毒检测潮。昨日,广东省武警医院耳鼻喉中心有关专家表示,EB病毒确可通过唾液传染,连同桌吃饭都不能避免。但EB病毒感染不等于鼻咽癌的传染,请市民不必恐慌。
谈“毒”色变大有人在
日前,家住天河的小林,拿着之前诊断出来的EB病毒抗体阳性的检验报告来找中心胡海文主任,急切地求主任救救他。
原来,得知他EB病毒抗体阳性,家人都大惊失色,特别是家里的小孩才两岁,家人唯恐都已经被传染上鼻咽癌。胡海文主任替小林做了鼻内窥镜检查,鼻粘膜表面光滑,未见任何异常,小林只是虚惊一场。胡海文解释说,其实大多数人对EB病毒只是一知半解,再加上社会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谈“毒”色变的还大有人在。
“EB病毒的传播途径的确是唾液交换,打喷嚏、咳嗽、共用餐具、甚至接吻这些日常生活细节都是常见的传播方式。”,武警医院耳鼻喉中心胡海文主任说:“而且的确有研究显示,9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显示为EB病毒高抗体。但是人群中大多数人都可能被感染过,它一般不会引起特别疾病。EB病毒感染也不等于都会发展为鼻咽癌,只是极少数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不必太紧张。”
极少患者与鼻咽癌有关
胡海文表示,鼻咽癌血清学早期诊断技术是中科院院士曾毅发明的,这种方法简单安全,只需抽血化验就可判定病毒抗体的情况,从而为鼻咽癌早期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可以提前发现早期鼻咽癌,使鼻咽癌病人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而早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
EB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却只有极少数患者与鼻咽癌相关联,不少受检者在得知自己EB病毒抗体呈阳性时,以为阳性就是鼻咽癌了,非常紧张和害怕。
其实,EB病毒抗体呈阳性并不等于是鼻咽癌,因为鼻咽癌的发生与遗传、EB病毒感染、环境促癌致癌物和自身免疫力(抵抗力)等多种因素有关,鼻咽癌筛查验血阳性说明感染过EB病毒,有EB病毒存在只是该病诱发原因之一。
所以要通过鼻咽纤维镜进一步检查鼻咽腔(鼻咽癌生长部位)有什么异常,若有异常要进行活检病理检查确诊,若病理检查不是鼻咽癌而是其他疾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告知如何治疗或定期复查。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鼻咽癌又叫“广东瘤”,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均极少见,但在我国东南数省份尤其是广东和广西最为突出。在广东,男性鼻咽癌的死亡率在12人/10万以上,女性超过5人/10万。
专家提醒,通过血清学普查测定“EB病毒”IgA抗体可以诊断鼻咽癌,大大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早期的治疗很简单,95%的病人只要使用放射化疗就可以治好;但如果鼻咽癌到了中晚期,治愈率分别下降到了70%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