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成为最幸福城市 为什么幸福感各不相同

标签:
德内弗斯石家庄幸福感基因结构血清素健康 |
分类: 健康热点 |
美国《侨报》5月9日载文《“幸福”的城市不问大小》,摘要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首次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排名。让外界意外的是,并不被人们看好的河北石家庄市居然荣登榜首,而那些被坊间一直认为有名气、有人气的城市如成都、杭州、苏州、珠海、青岛等却未能进入前十。
近年来,“幸福学”已成为国际社科研究的热门课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甚至在今年1月专门发表该智库专家的报告,介绍当前全球幸福学研究成果。而在中国大陆,将“幸福感”指数化、排名化已非新鲜事物,此前便有各种机构发布过各种幸福排行榜。
由于这次上榜的幸福城市几乎全为北方的小城市,这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最幸福的城市几乎都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发达地区根本无幸福可言。作为衡量民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态(包括收入、社保、就业、居住环境、教育水平、道德风气、人际关系和治安状况等指标)的一项综合研究,这样的结果是否在告诉人们,幸福感与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关系不大?显然,这是最受舆论争议和质疑之处。
“幸福感”在更大程度上虽是一种主观认知和认同,但社会物质条件和文明进步依然是基础。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社会混乱、自然环境恶化、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等不可能给民众带来幸福。中国东部的大城市之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幸福,笔者以为,恐怕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城市的人口膨胀过度,并由此而引发的城市居住、交通环境的恶化、生活质量系数下降等造成的。
以北京的交通为例,前几年,官方倡导发展汽车产业,鼓励家庭购车,如今这座城市机动车多达近500万辆,堵车成了北京城难治的“顽症”,网民甚至调侃称其为“首堵”。同时,因为常住人口太多,北京、上海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肯定不如中小城市的居民。
幸福指数的排行榜倒是也警示了当局:城市的无节制发展并非好事。“京沪穗”现象应是中国正在推进的城市化所必须力戒的。官方必须从政策制度设计、法律制定和行动落实等方面切实引导人口流动和分布。营建城市的幸福感,既不靠其地理位置优越、行政级别高,更不靠其规模大和名气大。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脑中的一种特殊基因决定的。由于人们体内的这种基因结构有差异,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不相同。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行为经济学家扬-伊曼纽尔·德内弗斯是这项研究的发起人。他说,研究对象是一个名为5-HTT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帮助神经细胞回收利用发送信号的化学物质——血清素,血清素被认为与情绪波动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5-HTT基因存在“长”、“短”两种结构。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个“长”5-HTT基因的人往往比拥有其他基因组合方式的人更容易感到满足。
最不快乐的是生来就携带两个“短”5-HTT基因的人。
德内弗斯说,他们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与5-HTT基因的不同组合方式存在密切联系,“当然我们的幸福感不是完全由这一基因决定的,其他基因以及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个人幸福感不尽相同的重要原因”。
不过,德内弗斯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每个人的幸福感各不相同,以及为什么有些人相对更容易快乐,“这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结构存在不小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