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字帖】张裕钊--重修南宫县学记--碑文

标签:
转载 |
分类: 网络杂谈 |
本文由赵群超官方博客友情转载:http://blog.sina.com.cn/zhaoqunchao7
本文由赵群超官方博客友情转载:http://blog.sina.com.cn/zhaoqunchao7
本文由赵群超官方博客友情转载:http://blog.sina.com.cn/zhaoqunchao7
本文由赵群超官方博客友情转载:http://blog.sina.com.cn/zhaoqunchao7
《重修南宫县学记》碑文
裕钊: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士,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士方其束发受书,则一意致力於此。稍长则颛取隽於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诵之,所以猎高第跻显仕者,取诸此而已,无不足。经史百家、自古著录者芒(茫)不知为何书,历代帝王卿相、名贤大儒至不能举其人,国家典礼赋役兵制刑法问之百而不能对一,诸行省郡县疆域不辩为何方,四裔朝贡会盟之知国不知其何名。卑陋苟且成於俗,而庸鄙著於其心。其人能瞋目攘臂而道者,则所谓仁义道德腐熟无可比似(拟)之言而已矣。乌(呜)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乂安?内优外患,何恃而无慎哉?
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又益试之诸以艺策问之属,以觇其所蕴蓄。其所以博士于学问之涂(途)者,不可谓不备。士诚一一求其实而践之。其学之成故自足出而为天下用,即其试於有司亦未必不角出於庸俗之人,然而相习而靡者,苟得之弊中於人心,而莫有能振拨於其间者也。士莫先於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今天下师儒学子,诚得一有志之士,闵(悯)俗之可恫耻,庸陋(迂)下之不可以居,毅然抗为明体用之学以倡其徒,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志气所动,人蹶而兴。由一人达之一邑,由一邑达之天下。风会之变,人才之奋,未可意量也。
嗟乎!九州之大,独无一二豪杰之士有意乎此者哉?今南宫近在畿甸,沐泽游原。且又南宫子所生之邦也,流风遗烈,宜有未泯者。有闻斯言而皇然粉起者乎!则李君是役诚不为无裨也已。
光绪十二年五月记
同知衔署南宫县知县李傅棣
五品衔南宫县学教谕张风翔
南宫县学训导邱信
知州用候补知县南宫县县丞杜友仁
四品封员都司衔孙常泰
五品封员陈 爽
选候训导谢锦
五品封员万锡年
《重修南宫县学记》碑文译文
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也称“南宫碑”,为清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张裕钊撰文并书丹。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通高2.4米,宽0.89米,厚0.25米,优质青石刻成。碑文有楷书13行,共650字。该碑现立于河北南宫中学院内,保存完好,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张裕钊为明清两代“桐城派”古文八大家之一、清代著名书法艺术家。张氏书法独树一帜,对北碑书法艺术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和发展。其传世书法作品很多,《重修南宫县学记》是其书法艺术臻炉火纯青之境的精心力作,充分体现了张氏书法成熟的艺术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其碑帖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因此,后人多将张氏书法称之为“南宫碑体”。
张裕钊书法师承魏碑,且融诸家之长,取篆隶,入古出新,独创一体,其突出特点是“内圆外方”。楷书横画起笔用藏,圆转而内敛,竖画起笔则方,折转则刚健;横画收笔则呈圆,长短撇皆见力势,长竖画见努势;点成圆浑,折转外方内圆,长撇势尽力收,长捺缓而收敛,行笔皆用内压中锋,折转处多出露锋、偏锋;点划中有方有圆,化方为圆;结体上方而显圆,似方圆而整体刚健劲拔。晚清名儒康有为对张裕钊书法推崇备至,称“南北碑兴,邓顽伯、包慎伯、张廉卿即以书雄视千古”,“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分书之成,伊汀洲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集帖之成,刘石庵也,集碑之成,张廉卿也”,康有为评价张裕钊书法“千年以来无与比”。章太炎亦对张氏书法赞叹有加,视其为中华书法殿堂之瑰宝:“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尤与他人相绝。”
“重修南宫县学记”深邃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张公提出:“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抨击科举制度、八股之文“历数百年来而其弊已极”,号召师儒学子必须“闻斯言而皇然兴起”,则“风会之变、人才之奋未可以意量也”。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革新图强的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故被金石书法爱好者誉称为“文字双美”,刻镌兼优的艺术珍品。
“南宫碑”拓片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便风靡全国乃至海外,京沪金石书法家和收藏家争相临习、收藏,奉为珍宝。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因张裕钊亲传弟子、日本著名书法家宫岛大八先生传播,南宫碑更是名声显赫。日本建有张裕钊书法研究会,曾数次组团专程来南宫拜谒瞻仰“南宫碑”,并在南宫召开了首届国际张裕钊书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