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 关注新生儿听力筛查

标签:
育儿中国听力筛查新生儿爱耳日孕妇怀孕新生儿听力筛查 |
分类: 健康热点 |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今年的主题。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相关专家2日表示,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率依然较低,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极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及时发现和康复。
据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实用技术,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2000年,中国残联、卫生部等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2004年,卫生部制定《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07年12月,中国残联、卫生部等联合印发了《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是: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30%;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2009年,卫生部正式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进行的统计调查显示,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数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地区差异很大,且质量有待提高。为此,专家建议,新生儿听力筛查前后应对新生儿父母普及相关知识,国家及各级地方的听力筛查及质量控制数据库应尽快建立,同时要组织起一支听力筛查、诊断及言语康复的专业队伍,提倡优生优育,预防先天性耳聋,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吴丹介绍,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每年新生儿听力残疾儿童约2.3万人。为此,2009年2月卫生部已专门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把听力障碍列为新生儿三大疾病筛查病种之一。
据了解,2010年湖南省听力筛查覆盖率达到了38.08%,在长沙已有79家筛查机构。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从2008年至2010年连续3年筛查数据显示,新生儿听力障碍分别是26人、51人、132人,2010年该院对新生儿筛查率达到了98%以上。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听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手段。吴丹介绍,新生儿出生3天后就应该接受听力筛查,最晚不超过3个月。另据儿科专家介绍,如查出患有先天性耳聋,一周岁后就可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最佳手术时间是在3岁之前,8岁未完成手术,小孩很可能变成聋哑人。湘雅二医院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手术让260多名儿童听到了“有声世界”。
先天性遗传、环境、怀孕期间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因素均可导致婴儿耳聋。吴丹提醒怀孕妇女避免长时间处于电脑、电视、手机辐射和接触重金属汞、铅等化学物质,“对于有耳聋家族史的胎儿应及时做耳聋基因检查;少去噪声环境,胎教音乐有助于胎儿听力系统发育。”
3月3日式一年一度的全国“爱耳日”。2000年至今,全国已经开展了11次“爱耳日”活动,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今年第十二次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科在2009年10日1日~2010年9曰30日一个妇幼年度内统计,新生儿听力筛查共1744例,复查116例,其中阳性20例。专家表示:新生儿听力筛查立足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听力障碍的三级预防。
据了解,近十年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及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证明: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的康复率。目标人群聋病基因的筛查则可进一步提高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率,如结合产前干预措施,则使降低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成为可能。并从整体上降低中国先天性听力障碍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Q: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什么?
A: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OAE)检测就通不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一般在宝宝睡眠安或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OAE 或AABR通不过,都需要复筛或转诊。
Q:所有出生的宝宝都要做听力筛查吗?
A: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听力筛查。
因为有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如果出生后不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就不能早期发现,以后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言语-语言发育和认知发育障碍。如果2-3岁才发现宝宝有听力问题的话,就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时候进行干预,其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水平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 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辩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Q: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做听力筛查?
A: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孩子熟睡后筛查保证准确性
很多家长会问,为什么要在孩子睡熟之后进行听力筛查?其实主要目的是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为了保证筛查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听力筛查前、筛查中和筛查后,家长的协助和配合有着重要作用。
家长应该从三个方面配合医生做听力筛查
具体而言,可以从筛查前、筛查中和筛查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筛查前:
1、认真听筛查人员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2、最佳的测试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如宝宝烦躁、哭闹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听力测试前家长影尽量把宝宝喂饱使其进入睡眠状态;
3、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闹;
4、给宝宝选择厚薄适度的包被,薄则易受凉,太厚则会影响操作。
筛查中:
1、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关闭一切通讯设备,避免出现噪音;
2、保持宝宝在筛查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避免遮盖;
3、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
4、做完一侧耳后,不要用力翻动宝宝以免惊醒,应配合医生轻轻翻转到对侧耳。
筛查后:
1、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按医生指示去做;
2、有听力损失高危儿,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
3、通过筛查者,定期接受儿保的听力保健;
4、平时注意防止噪声、药物等对宝宝听力的损害;
5、注意观察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可疑有发育迟缓者,及时就诊排除。
Q:听力筛查未通过,家长应该怎么办?
A:按规定,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均应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宝宝没有通过听力筛查,提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但没有通过初筛或复筛,并不是说宝宝一定有听力问题,因为导致初筛或复筛没有通过的原因很多,如:①外耳道内存留有胎脂、羊水、分泌物;②中耳腔有积液;③宝宝不安静、体动多;④环境噪声大;⑤耳蜗毛细胞损害;⑥蜗神经损害等都会使OAE 或AABR筛查通不过。
上述的几个原因,通过复筛或听力诊断可以排除。而耳蜗毛细胞或蜗神经损害,则需要通过精细的听力和其他检查,才能确认听力损失的轻重、性质及其原因。
孩子听力真有问题 家长莫慌张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健康的听力。一旦筛查没有通过,又被告知听力不好,家长会马上想到宝宝是耳聋,是听力残疾,之后会产生自责、悲伤等情绪。其实医学上常说的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可以用分贝来衡量。一般耳聋是指严重的听力损失,就是基本上听不到日常生活的声音。如果听力损失不严重,小孩是可以听到声音的,只是听不清和说话不清楚。我们正常人说话大概在40~50分贝,所以即使有轻度聋(30到40分贝的听力损失),不是专业人员的话,是感觉不出来的。
当被告知宝宝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时,家长首先不能惊慌,应该积极按医生的指示进行复筛、转诊和干预治疗:①初筛未通过者,按时到指定地点复筛;②复筛未通过者,按时转诊到指定机构进行听力诊断;③确诊为听力障碍者,及时接受干预治疗。
历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
2000年: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2001年:减少耳聋发生实施早期干预
2002年: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
2003年: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
2004年:防聋走进社区我国耳病流行概况
2005年: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
2006年: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2007年: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
2008年:奥运精彩——我听到
2009年:正确使用助听器
2010年: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