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的原创研究成果《脉络论》专著今天在京首发。这部专著由王永炎院士主审、吴以岭院士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210万字,集中反映了吴以岭院士主持的由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2010年是络病学科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由国内7所科研院所共同完成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通过科技部与中医基础理论专项专家组组织的验收,该研究是在既往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基础上,围绕络病学学科分支——脉络学说开展的深入系统研究,通过研究首次系统构建了中医脉络学说,形成了指导血管病变这一重大疾病防治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原创性中医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反映上述研究成果的《脉络论》专著也付梓出版。
为了全面反映络病学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绩,统筹规划络病分会及高校教学工作,兹定于2011年2月13日在北京召开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同时举行《脉络论》首发式及络病学科建设研讨会。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
暨《脉络论》首发式 文字实录
时间:2011年2月13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
主持人李俊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金虎辞旧岁,瑞兔迎新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在新春佳节喜庆的节日气氛中欢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脉络学说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脉络论》首发式。已经过去的2010年是脉络学说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一年,由国内七个科研院校共同完成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学术的验收,研究在逐步建立络病辩证体系的基础上,围绕络病学科分支---脉络学说开展的新一轮系统研究。通过研究,首次系统构建了中医脉络学说,形成了指导血管病变之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的中医辨证体系,同时也完善了中医经脉理论,反映了上述研究成果的《脉络论》专著也随之出版。2010年围绕络病学学科建设工作的形势,络病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开展工作,全国高校络病教学工作也稳步推进。
新年伊始我们相聚在北京,共同交流络病学说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谋划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首先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及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节日的问候!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同志;
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
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
……
下面首先请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的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研究首席科学家,《脉络论》的主编吴以岭院士致词,大家欢迎!
吴以岭:尊敬的王国强部长、李大宁局长、尊敬的中医界老前辈路志正教授、尊敬的杨胜利院士、陈可冀院士、张运院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上午好!
今天我们各位专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聚会,参加由中国中医学会主办的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暨《脉络论》首发,以及络病学科建设及络病专业委员会工作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和各省络病专委会的专家向参与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奠定了络病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制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论的临床机制。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了络病治法方药,从而形成了络病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但是由于多年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重经轻脉现象,始终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结合临床,阐述络病的治疗,由王永炎院士提出的……?开辟了脑血管病治疗新途径,络病跟心脏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代表性药物像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
二十一世纪初,络病研究专项的系统理论体系的构建,2004年出版的《络病学》集中反映了络病诊治的研究成果,对络病学的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创建了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和多省市的络病专业委员会。2005年,我们承担了国家973项目中医药专项,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学科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在文献整理、……以及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中医的经脉应该包括经络和脉络。脉络学说和经络学说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的建立脉络学说不仅有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经脉理论,而且有助于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首次提出的血络病变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学说。同时吸取其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和研究理论,提出了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阐明了血管病变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揭示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阐明了血管病变的演变规律,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在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肌梗死这方面取得了国外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进展。随机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经验研究,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心律失常的作用优势,填补了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
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了脉络学说的发展,同时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系统构建脉络学说,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原创研究。把传承经典理论和社会中的前沿研究进展相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原创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相结合。在五年项目研究中,我们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药学、数学、系统生物学、系统科学等专家团队,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特色和模式。通过承办单位,包括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中山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中药大学等科研单位在内的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该项目已经完成了既定任务,并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中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新出版的《脉络论》集中反映了973项目的研究成果。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吸取了中医营卫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涵,……,我们和王永炎院士以及973项目专家组的专家反复切磋。因此可以说《脉络论》的出版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络病学》专著到《脉络论》的出版,反映了络病学研究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络病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此高峰论坛举行及《脉络论》专著首发之际,我向关心和支持我们研究工作的科技部、国家中药管理局、973专项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支持《脉络论》编写工作,并亲自作序的国家老中医、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亲自审阅本书的王永炎院士表示感谢,向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973研究工作的王国强部长、李大宁局长、杨胜利院士、张运院士及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五年来在973项目研究中付出辛勤汗水的张运院士、杨跃进教授、葛军波教授、吴伟康教授等和他们科研团队的专家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各省络病专委会及参与络病学教学的专家教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络病学作为一门新创建的学科还有大量开拓性的工作需要开展。2011年我们将修改《络病学》的教材,以反映973项目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更多的高校开设课程,扩大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增加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的典型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进一步加强络病专委会建设和学术交流,今年又将有十多省建立络病专委会。同时我们也要筹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科脉络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6月份将在郑州召开第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同时组织好今年10月份在美国加州大学的络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发展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络病学科和络病学会的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向各位来宾拜个晚年,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主持人李俊德:谢谢吴院士。《脉络论》是吴以岭院士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理论结晶,下面请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项专家处处长(李镇宇?)教授致辞!
李镇宇?:……
国家973计划是我国设立的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未来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科技计划。中医药学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应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药需要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医疗保障问题。同时,加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也是最有可能实现以我国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决策。因此,科技部于2005年专门设立了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推动中医药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截止目前,已有20几个项目通过评审立项,涉及中医基本理论、中药理论、针灸理论和疗效评价等各个方面。
2010年11月底,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2005年冬首批立项的项目进行了验收。以吴以岭院士为首的首席医学家主持的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顺利通过了验收,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与其他项目要求不同,973计划尤其注重理论创新成果。吴以岭院士及其973科研团队……技术创新指导临床的指导思想,以整体设计、部分去除、……系统归纳、理论创新为研究思路,系统构建了中医脉络学说,只从中医经脉,包括脉络和经络,形成了经脉系统中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大网络系统,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吸收新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与营卫理论提出的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研究了脉络变化的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表现、辩证治疗。脉络学说的建立不仅适应了心脑血管疾病这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重大疾病防治的社会需求,也完善了中医经脉理论。
以脉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先后提高了以为血管损伤为核心机制的急性心梗、脑梗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三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提升了脉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价值。项目研究推动了络病学中医心血科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作为973计划,中医基础研究专项专家中的一员,我代表专家组对吴以岭院士及其973科研团队五年来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973研究中形成的这样一支多学科合作、(稳定的)学术团队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
李俊德:接下来请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主任杨胜利院士致辞!
杨胜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首先我今天很高兴参加在人大会堂举行的盛会,代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十一世纪整个医药的研究和实践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转化医学将极大地推动我们整个医学进入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和参与医学,我们大家成为这一批医学的时代。因为整个我们中医中药实际上在理念上和循证医学的理念很接近,我们中医提的上医治未病就体现了预防医学的理念,辨证施治就体现了个性化医学的理念,但是在中医中药和现代医学之间我们需要一个桥梁进行沟通、交流和共同提高,这个桥梁就涌现在实践,用系统生物学的理念和技术来研究中医中药。以吴以岭教授为首席专家的973项目就体现了这个理念,973项目的宗旨就是要在,一个要充分发掘我们中医中药的宝库,这就是我们讲的经验,要把这个经验变成我们循证医学的研究,所以这个973项目就体现了我们从经验到循证医学的过程。
虽然973项目只有五年,但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中医中药领域里面,通过这个973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脉络、脉病学和脉络学的理念,在传统的中医中药的概念上面又进行了大量循证医学的研究,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脉络论》的首发仪式就是这个973项目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然后在五年进行了冲刺,得到的科研成果。我们也希望今后在中医中药领域里面有更多的成果来提升我们中医中药的理论,用现代科技的语言来解释、演绎我们中医中药的宝库,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中医中药更快地现代化和国际化。
最后预祝此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李俊德:谢谢杨教授,在973项目研究过程中及《脉络论》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内中医药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亲自为《脉络论》作序,下面请路老致辞,大家欢迎!(文字略)
李俊德:谢谢路老。最后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讲话,大家欢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李大宁:尊敬的王部长、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很高兴应邀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暨《脉络论》的首发仪式。首先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我国中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中医药政策,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奋力开拓、不断进取,学术创新及学科水平明显增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中医特色优势更加突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术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中医药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是中医药发展的繁荣时期无疑是学术创新所带动的,新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的态势也为中医药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的条件,也使如何通过学术发展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成为广大中医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重要的历史使命。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术研究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医学术界创新、发展的一个亮点。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的致力于络病学术研究的多学科的专家群体,在多个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奋力攻关,使历史上散在的论述的络病理论成为比较系统的学说体系,推动建立了络病学中医新学科。这项研究中,始终坚持络病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原则,紧密结合多种临床难治性疾病辨证论治,构建络病证治体系,使得这一学术理论在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保持学科走向常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在既往建立络病证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家973项目络病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开展,把络病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项目组多学科专家五年的奋力攻关,不仅顺利完成了既定的研究任务,络病学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今天出版的《脉络论》专著反映了973项目的研究成果,今天即将举行的首发仪式,在此向参与本书编写的全体人员、向参与973研究的多学科专家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前中医药学术发展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实现中医药科学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思考。973项目吴以岭院士的这项科学研究为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我们要认真总结这项973项目的经验,深入地探讨中医原创的理论如何去挖掘、总结、继承和创新;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径、方法、工具和手段;认真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的特点和实现的规律;要认真总结基础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的整个的过程中,与现代科技如何结合,积极推进多学科的参与,使项目的源头的顶层设计、技术方法上就相结合、相统筹,并在具体的课题的研究上进行相衔接。这些研究、这个过程在这项吴以岭院士带领的973项目中都有很多可以总结、可以思考、可以借鉴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思路。我们还要认真地总结如何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一个科学的团队,并且有效地组织科研的组织工作,要认真地总结“产、学、研一体化”如何相结合,使中药的开发产业化,形成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973这项研究的成果,更要看到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经验。我们不仅要总结学术方面的发展,要更多地总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以及如何和多学科共合作的这样的有效的机制。当前,我国中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不移的扶持和促进中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决的决心。我们高兴地看到,多年来,通过络病学术研究,凝聚了一批多学科的专家队伍,希望致力于络病学术研究的各位专家再接再厉,为进一步推动络病学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局将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专家关注和参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繁荣学术、指导实践,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谢谢!
李俊德:感谢各位领导及专家热情洋溢的致辞和讲话。接下来进行《脉络论》的首发仪式。首先请礼仪小姐将首发式水晶球推至主席台前。下面请王国强副部长、路志正教授、杨胜利院士、陈可冀院士、张运院士、吴以岭院士、杨跃进教授、吴伟康教授到主席台前。请各位领导及专家共同触动水晶球,把手放在水晶球上。下面请我倒计时,然后首发式的起动就正式开始了。5、4、3、2、1。
李俊德:正式起动!谢谢各位领导,请各位领导及专家主席台前就坐。
接下来我们举行《脉络论》赠书仪式,《脉络论》是近百位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完成的200多万字的巨著,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理论结晶,是继《络病学》之后,络病理论创新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请《脉络论》主编吴以岭院士到主席台前向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赠书,请三个单位到主席台前。
(赠书)
李俊德:谢谢吴院士。请吴院士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赠书,有请五位上台。
(赠书)
李俊德:下面请吴院士继续赠书,请吴院士向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赠书。
(赠书)
李俊德:下面请吴院士向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图书馆赠书。
(赠书)
李俊德:谢谢吴院士。《脉络论》的出版发行使具有悠久历史的血脉理论得以传承与发扬,脉络学说的建立对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国内致力于络病学研究的多学科专家能够再接再厉,为进一步推动络病学科建设、繁荣中医药学术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及《脉络论》首发仪式到此结束。请主席台就坐的领导、专家和嘉宾于前排就坐,接下来的学术报告既反映了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主持的973项目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相信更为精彩。
请陈可冀教授、张运院士、杨跃进教授、黄一宁教授主持下边的学术报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