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七子咏建安风骨-临漳县对联应征
(2015-01-09 10:38: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对联应征 |
临漳县举办建安文学馆、三曹园、七子园有奖征联活动启示
http://www.hdylw.com.cn/show.php?contentid=14080
应征对联:(按旧四声)
上联:英才辈出,群情激昂,三曹七子咏建安风骨,慷慨千秋,传奇不朽。
下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馆两园兴邺水朱华,淋漓万物,流韵无穷。
说明:(本人殚精竭虑之作,如方便请打印叫评委审阅)
1、“英才辈出”主要对应三曹,“群情激昂”主要对应“七子”,但可合而观之。“群情激昂”与下联的“百草丰茂”出自成语或诗词,格律可放宽。
2、“慷慨”,建安文学以慷慨悲凉为主体特征。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刘勰《文心雕龙
3、“慷慨”可与联内的“激昂”、“淋漓”组成成语,相互照应。“淋漓”:沾湿或流滴貌;长而美好貌;盛多、充盛;形容酣畅。
4、“传奇”:三曹七子,世所罕见,足称传奇。
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出自曹操诗《观沧海》,此处形容“一馆两园”(建安文学馆、三曹园、七子园)景致。
6、“邺水朱华”,出自王勃《滕王阁序》:“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邺:地名,三国时曹魏国都邺城,在今河北临漳。朱华:曹植《公宴诗》:“朱华冒绿池”。李善注:“朱华,芙蓉也。”芙蓉即荷花,这里比喻华美的文章。曹操父子曾在邺下聚集一批有才华的文士,诗赋和唱。——而今的“邺水”可指“七子湖”。
7、“不朽”、“无穷”:曹丕《典论
8、本联慷慨大气,遣词有据,而对仗也颇为工整,“三曹七子”与“一馆两园”等数字对凝练而醒目。而“英才辈出”对“树木丛生”,“群情激昂”对“百草丰茂”,是以成语对诗词;“邺水朱华”对“建安风骨”,是以文赋词对学术语;“淋漓”对“慷慨”,是同偏旁连绵词相对;“千秋”与“不朽”对“万物”与“无穷”,是时间对物类;“传奇”对“流韵”,可重新组合成“奇韵”、“流传”。
9、附对联原稿:
悲歌慷慨,壮志激昂,三曹七子咏建安风骨,彪炳千秋万代。
俊像峥嵘,澄湖秀美,一馆两园兴邺下文章,称扬四海九州。
应征对联:(为三曹文学馆作)
念乱忧生,悲歌慷慨。
求贤图治,壮志激昂。
说明:
1、上联写三曹对战争动乱时期的人民、生命充满忧患,写出悲天悯人的慷慨诗歌。
2、下联写三曹希望有贤人相助,济世救民,他们激昂地发出自己平治天下的志向。
3、对联嵌入“悲壮”二字。
4、参考资料1: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5、参考资料2:建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廓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正是建安风骨的精髓。。。。——《建安风骨》(古典诗词漫话)
应征对联:(为建安文学馆作)
上联: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
下联: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
说明:
1、上下联皆押韵。且嵌入“建安”、“文学”、“修养”等词。
2、对联不仅是评价三曹七子的作为,也是对我们后人的劝勉。
3、上联字词拆合,可得“建立”、“功业”、“文武”、“韬略”等熟语,而下联“安”与“顺”、“命”与“时”、“学”与“才”、“问”与“思”虽不能组词,然而也关联颇深,是本人精心选词的结果。
4、“安命”:安于命运。语本《庄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5、“顺时”:谓顺应时宜;适时。《左传·成公十六年》:“礼以顺时,信以守物。”;《礼记》曰:“举事必顺其时。”
6、魏时,老庄思想得到传播,曹植有《箜篌引》:“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7、我特别欣赏曹操文武双全,所以用了“文韬武略”。曹丕和曹植的“学问才思”也令人倾倒,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而有“七步”、“八斗”之才的曹植就更不必说了。
8、还请注意,“文韬”与“学问才思”语义并不重复,前者主要指“计策谋虑”、后者主要指“知识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