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地沟油”失实报道的连锁反应
(2014-05-21 09:20:47)人民网关于地沟油的报道,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掀起了人们对地沟油的批判以及对金龙鱼的谴责,围绕人民网的报道,很多事实也都被披露出来,这些都在网民心里加深了对嘉里的负面印象,为什么一些人相信地沟油跟金龙鱼有关,理由大多是:记者采访被打了,地沟油现在问题很严重,地沟油提炼运送都拍到了,嘉里油脂与嘉里粮油一墙之隔,等等(很多微博如此,其中不乏大牌记者、律师以及大V,我就不点名了)。那么,我们就一一分析这些理由。
一、网络流传几个观点矛头指向金龙鱼
1、记者采访被打
打人的是石家庄市鑫海油脂有限公司厂区外,也有一些人故意把鑫海说成嘉里,也有一些人只是含混的说厂区外,导致很多人把鑫海当成嘉里,其实通过地图可知,石家庄市鑫海油脂有限公司距离天津嘉里粮油有限公司322公里,且鑫海与嘉里完全是两家公司,也就是说,记者采访地沟油被打,我们必须谴责凶手,事实上他们已经遭到严厉的法律处罚,但是,打记者与嘉里无关,更与金龙鱼无关,善良的人们,不能将对打记者的仇恨转嫁到金龙鱼头上。
2、地沟油问题很严重
地沟油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似乎无解的问题,我们喊打的力度要远远的大于打击的力度,这样事其实还得靠国家行政机关,现在民间包括媒体尽管在责任上有责,但实际上,力不从心,效果并不显着,人们对地沟油是痛恨的,但是大家应该明晰,我们痛恨的是地沟油,以及使用地沟油制作的食用油,而不是金龙鱼食用油,这是需要强调的,在没有证据证明金龙鱼有问题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迁怒金龙鱼,因为如果没有证据,他就是无辜的,从眼下的证据看,他是被人民网冤枉的,他也是受害者。
3、地沟油搜集提炼运送
我们并不回避地沟油问题,也不回避地沟油流向餐桌,我们更多的是问责行政监管部门,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地方利益以及行政不作为才导致我们目前状况,我不相信,眼下,一个肇事逃逸车辆走遍千山万水都能找到,而一辆油罐车,我们追踪不了?管理不了?它出厂,它到哪里去?我们想管理,应该不难,现在集中整治地沟油多是联合执法,我就不相信解决不了这样问题。
4、嘉里油脂与嘉里粮油一墙之隔
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口径大约是:他们一墙之隔,他们能没有事?看到这样的事,我们只能呵呵,我是这样反问的?一对邻居,一男一女,按你的逻辑,他们一定会通奸?对吗?只是,我们不要忘记,捉奸见双,捉贼见赃,否则就是构陷。我曾跟同事举例,辽宁电视台与沈阳电视台也一墙之隔,沈阳电视台犯事找辽台好使吗?尽管他们都是同属广电系统,道理一样。
二、证据的关联性规则在本案中的意义
证据上有个规则叫关联性规则,主要是指“只有与一个案件有关的事实材料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也就是说,如果所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争议问题具有证明性(有助于认定该问题,那它就具有相关性)。证据法专家乔恩R.华尔兹称:“如果所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争议问题具有证明性(有助于认定该问题),那它就具有相关性”。
有点掉书袋,但引用不难理解,我们拿金龙鱼使用地沟油这个结论来分析,以上四点均没有证明性,所以以上事实,无法证明金龙鱼使用地沟油。
关联性规则尽管是法律术语,但是对于记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机,费尽辛苦采来若干事实材料,以人民网地沟油为例,片子6分钟,所拍素材估计600分钟都不为过,片比1:100,那么如何选择事实材料才是关键,如果记者学会证据的关联性原则,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证据规则还有若干,关联性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很多人不讲就这样事实,经常浑水摸鱼,即使到现在,人民网道歉,依然有一些微博堂而皇之存在,这些微博主人多是大V,随手举例一:
【金龙鱼油,你还敢吃吗?】人民网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调查发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最终流向地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经确认,该公司隶属于出产金龙鱼食用油的益海嘉里集团。今日记者追踪调查,在厂区外竟被人砖头拍头,两名记者受伤,其中一人被扣押,记者相机、手机被抢走。金龙鱼,你还敢吃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我们可以从证据关联性规则的制定初衷得到一些答案:
美国联邦证据法第403条规定:“证据虽然具有关联性,但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陪审团的危险大于该证据可能具有的价值时,或者考虑到过分拖延、浪费时间或无需出示重复证据时,也可以不采纳。”
上诉分析的四点,还没转变思想的,那我也没啥好说的了,只能送您一句话:装睡的人无法被唤醒。
三、再说两点题外话
我曾经说过,人民网这篇报道,记者是好心没做成好事,是没打到狐狸还惹了一身骚,这是一篇遗憾的报道,尽管失实,但是承担失实的法律责任之外,也震慑了不少企业不敢轻举妄动,至少最近一段时间风头紧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很少机会吃到地沟油,这是这个案子的积极意义。
我做过近10年的舆论监督和法治报道,深知这行的不易,其实作为媒体来说,厚道一点的媒体是不应该让年轻记者操作这样的选题的,风险太大,媒体时刻做好擦屁股的准备,人民网验证了这一点,记者被打,报道失实,记者除了辛苦,什么都没得到,最后还不得不当替罪人出来道歉,从专业角度看人民网的报道,对我来说这顶多算个前期采访,而真正的采访应该是从油罐车进厂开始,而这样的片子居然能连过三审终审,比法院还多一审,只能令人称奇了,人民网的管理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