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教师的英雄事迹需要完善
(2012-05-14 09:22:49)
标签:
杂谈 |
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看到真相,因为第一,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相,第二因为真相可能有点太残忍。
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伤情牵动着中国人的心,这段时间,新闻关注的除了黄岩岛恐怕就是最美女教师了,甚至超过了512四周年。
据初略统计,张丽丽事件发生在5月8日,5月11日初见媒体报道。(2012年05月11日07:24
最初的报道的口径是宣传部的:据佳木斯市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肇事的女驾驶员精神溜号,还与车上人说话,将腿别到操纵杆上,车辆一下子就蹿了出去,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相撞,顺势又撞到停靠在路边的同向依维柯客车及对向的一辆本田轿车。晚课放学时,人群密集,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在疏导学生过程中,发现车辆撞向学生,危急情况下,她将学生奋力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
记者看上去也去做了采访,他采访了一个老师:佳木斯市第十九中教师王筱芊说:“当我发现张丽莉时,她已经躺在车底下了,当时很多学生在喊‘快救救老师’。”
记者还采访了张老师其他的先进事迹。作为新闻,这显然是不合格的,因为英雄本身的事迹没有写到新闻里,无关的细枝末节却写了不少,英雄事迹完全是转诉宣传部的口径。
引起轰动效应的代表作品应该是新华社5月12日的报道:他们采访了一个老师一个学生。
据刘晔介绍,当时她刚走出校门,突然发现停在最后的大客车猛然启动快速向前冲去,狠狠地撞击在中间那辆大客车的尾部,推动着客车向停在最前面的依维柯挤压过去。“当时有几个同学正好走在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的中间,眼看着就要被两台车挤在中间。”刘晔说,自己尖叫了一声,整个人都吓傻了。
“我当时离得比较远,根本没反应过来。这时候,只见正要过马路的张老师迅速冲上前去,用屁股顶出一个学生,一只手将另一个学生扯到路边,她却被大客车撞翻在地,双腿被车轮碾过,人昏死过去。”李金茹回忆起当时车祸现场的情形,几度哽咽不能自已。
这个时候与黑龙江晨报的报道比较起来已经初步具有英雄的痕迹了,甚至比宣传部的口径更具有英雄气质,因为一个“冲上去”,神形兼备。冲上去证明张老师不在车前,而宣传部口径:她将学生奋力推向一旁,证明他当时就在车前。位置截然不同,性质也就完全不同了。
但是两家媒体都没有采访到被救的学生,这是作为媒体从业者不该忽略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被忽略了呢?难道是没准备好?还有一些采访都是事件之后的采访,说了不少,但是都没有说到张老师怎么救人?救的是谁,这是为什么?媒体的良心?
这是官方媒体的声音,因为存有矛盾,那么不妨找找民间的声音,还好,5月12日光明网发表了一篇文章,目击者还原事件经过,(http://news.163.com/12/0512/16/81AN7PIP00014AEE.html)
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也可以解决一些疑问。
几秒后,我回过神,绕过碎了一地的玻璃(我在车的南边,绕到了北边),看见有人躺在地上,周围有几个人围着。我心知不妙,急忙走过去,发现是一个大人,有一个学生正在扶着她。见我过去,那个学生把手里的那个大人的背包给了我,然后离开了。我左手拿包,右手托着她的脖子,半蹲着,用右腿撑着那人的背部使她处于半坐状态。由于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一开始没认出她是谁。在我把她斧子来的同时,和我同班的一名女生也过来扶着她的右半边身子。那女生先问道:“你是家长还是老师?”“我是老师……我的腿……我的腿骨折了……”我和那女生吓了一跳,齐声安慰:“老师别怕,我们都在这呢……”“没事老师,这么多学生都在这陪着你呢……”“老师……”
我注意到,老师的双脚和小腿部分在两辆车的后一辆的前轮和前一辆的后轮之间,切右腿在左腿上方交叉的放着。在我们不停的对老师说话时,学校一位姓张的校长出现在我们面前,“她是家长还是老师?”那位老师用带着哭腔的声音答道:“张老师……我是丽莉……”“张丽莉老师!她是张丽莉老师!”三班班主任张丽莉?!我还没缓过神,身边一位男生喊道:“老师!老师你挺住!老师我是XX!”在男生喊得同时,一个中年男子挤过人群,看着地上的张老师和我们,手里拿着电话,问:“用不用打120?”身边的那位男生歇斯底里的冲他吼:“人都起不来了还问打不打120!出了人命你负责啊!她可是教了我们三年的老师啊!”我也抑制不住地大吼:“你们的车是怎么整的!怎么能自己开呢!”眼泪不住的往下流,不是害怕而是难受。
目击者可以说是见证了整个事件经过,而且与这个事件没有像宣传部,学校等部门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所以他说的基本可信,那么目击者说的能证明什么?
如果是救人,那么被救的学生时什么反应?他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周围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无人提到这个事情?这是反常的。
最美女教师整个事件存在一些疑问:
第一,这起交通事故造成师生五人受伤,事故可见不小,但是从五月八日到十日,未见媒体报道,这很反常,难道有禁令?
第二,宣传部在两天后也就是10号给出口径(由最初报道的11日推测)有点耐人寻味,估计他们也没想又到这个反响,有些意外。
第四,记者采访说到事故现场时只有一个老师的采访,这个老师说的是已经在车底下了,并没有见到最美教师的壮举,学生说的也没有救人之说。
第五,只有宣传部的一个观点:她将学生奋力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却没有任何人证物证。属于自说自话,当时记者是没采访到还是没去采访?
第六,新华社的报道,那个李金茹在什么位置,他是怎么看到张老师的壮举的,为什么他说的和宣传部说的口径不一致?
第六,案发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张老师事发时在什么位置?是冲上去的?还是他和那几个学生就在车能撞到的地方,这是最关键的事实。
写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作为一个记者本能的质疑,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英雄,但是这个英雄应该是实打实的,而不该是被拔高或者塑造出来的,这样的英雄不是英雄,我不是在怀疑张老师的壮举,而是觉得,他的英雄事迹更加应该完善,即使作假,那么也要像真的一样完善才好。
有个媒体把张老师与1966年的刘英俊相提并论,挺有意思,咱们看看刘英俊的英雄事迹吧:1966年3月15日,黑龙江佳木斯市炮连三班战士刘英俊和战友们驾驶着炮车去训练。行进的路上,驾猿马被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震惊了,在公路上猛奔,情况十分危急。刘英俊跳下马车边跑边用肩膀猛扛惊马的脖子,迫使它拐向左侧小道。惊马飞奔。刘英俊紧拉缰绳,身子被车马拖带着。周围的群众让他撒手,他坚决不撒。因为他发现不远的地方有6个惊呆的儿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英俊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几道,猛地一拉,战马前蹄腾空;刘英俊顺势向战马后腿踢去。马一下子扑倒,车也爬下了,刘英俊却被压在了马车下,可6名儿童得救了。刘英俊被紧急送往医院,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21岁的刘英俊光荣牺牲。
张老师还在治疗,祝张老师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