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2011-07-09 21:25: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1教学论文 |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一是教给他们备课的方法。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教学才能思路清晰、驾驭自如,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老教师要从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入手,如:备什么?怎样备?基本方法:教学的导入→重难点的确定→解读概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预设→小结与练习。这样使教案形成程序化,让他们能从中揣摩到老教师备课的方法与技巧,从而逐步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个性。
二是老教师为他们上示范课。老教师要率先垂范,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与风采,做到言传身教,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然后要将课堂设计的意图、教材的处理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分享教学资源与成果。
方法二:充分信任,加重压力。
加压是指学校或学科组创造机会,为青年教师施以外部压力,逼人奋进。事实证明:外力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人的许多成就是在外力的压逼下创造出来。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催人奋进。这突出表现在:
首先:教学公开课,这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上公开课能使青年教师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促使其更快成长和尽早成熟。因此,作为学科组,每学期都应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重要平台和良好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当青年教师一旦承担公开课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抓住这一契机,认真参考他人的优秀课例,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深入钻研教材,阅读大量相关材料,从多方面吸纳备课信息,精心设计,甚至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试图通过公开课检验自己的教学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形象。
与此同时,每当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后会组织评课。科组教师将会根据该课的特点进行评析,各抒己见、提出建议,这都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使一次次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其次:大胆放手让青年教师上毕业班,这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力举措。毕业班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青年教师更是巨大的挑战。恕我直言,当前,在升学的激烈竞争和“分数中心论”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校却存在功利思想,不敢放手让毕业班交给青年教师,就是因为青年教师备考经验不足,担心会把当年的学科成绩考砸,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笔者认为,对青年教师要作辩证分析,青年教师虽然备考经验不及老教师,但他们首次教毕业班,有来自学校、学生或家长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将会转化为内在动力,由此所付出的劳动和倾注的心血往往要比普通教师多得多。毕业班的主要工作在于勤奋与扎实,所以他们通过努力所获取的成绩并不比老教师逊色,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如果青年教师长期游离于毕业班,与毕业班“无缘”,这不仅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影响他们的快速成长,而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看,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学校要大胆放手又放心地把青年教师推上毕业班教学,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良好机会,让他们在重压中得到更好的锤炼和发展。把青年教师推上毕业班教学,能促使他们对整套教材内容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去研究教法与学法,学习和研究各种试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主动整合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资料。一年教高三胜似几年书。经历毕业班教学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成熟、更自信。
方法三: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进行总结与思考。它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根本途径,是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必修功课。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教学反思,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必须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本节课最得意的“亮点”是什么?不满意的问题或失误在哪里?有什么教训?要将反思的结果记录下来,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
一个阶段的教学过后,特别是学期中段考试后,学校组织学生的评教活动。青年教师要正确对待,及时了解学生的评教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建议,通过认真反思认为言之有理的要积极采取改进措施,这才能使教学常教常新,自己的教学一步步趋于成熟、走向成功。
方法四:勤教学科研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与其教龄的长短并非成正比例。有的教师教学年限很长,但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却显得不足,上课学校不放心,学生不欢迎;而有的教师教学年限虽不长,但教学能力显得更强,教学经验也显得更丰富,上课深受学生喜爱。存在这种反差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用心”程度不同,与是否重视教学科研也有一定关系。
青年教师要尽早站稳讲台,成为出色的教师,必须勤于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教学不搞科研,教学是肤浅的,而教学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质量就难以上得去,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出色的教师。因此,青年教师在抓好教学的同时,要挤出一定时间和精力搞教学研究。这样,一方面,能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养成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有意识地开展教学实验与积累,逐步提高科研水平,为他们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快、更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