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切莫不求甚解

(2018-04-24 18:56:32)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使不少读书只求快不求细的人感到欣慰,好像找到了口实:“啊,古人也如此!”这是望文生义,浮在字面上曲解作者的本意。陶老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生酬觞赋诗,以乐其志,写出了那么多词采精拔的诗篇和脍炙人口的锦绣文章,无须细想,他读书学习岂能了了草草、马马乎乎?如其不求甚解,他那丰厚的知识扎实的学问是怎么得来的?

文章中陶老先生这句话只是谦辞,实际意思是说他不死读书,读书惟求领会其精神实质。因为下面紧接着有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者,会心也,也就是自己喜欢的、有用的;忘食当然是指精神专注。这就是说,他读书是有所选择的,该浏览的浏览,该深钻的深钻,读得十分投入。我们如果对“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片面的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有如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的话,我们绝不能因此认为郑老先生是个为人处世是非不辨、曲直不分的糊涂人。恰恰相反,不说其艺术上的造诣之高,只就其做人的修养、为官的清正,郑老先生就是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为数不多的人杰。与糊涂一点都不沾边儿。他所谓的糊涂也只是借喻,告诫人们小处不妨忽略一点,而大处一定要精明。他说的糊涂正是聪明的同义语,正是所谓大智若愚。如果理解为糊涂好,那可真正糊涂到家了。

这里我想说的是读书的方法,我的主张是求精不求多。读一本消化一本,粗略浏览十本,不如读透一本。读书有如战争中的攻坚,围十城不如先下一城。不求甚解,只略知一二,不管读了多少书最后也是浪费了时间,无大获益,不如细读精读,读一本吃透一本,彻底掌握这一本的精髓,把知识扎实地装在心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句激励人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的话。但人的一生时光短暂,精力有限,且有许多事情要做。为事业和工作的需要,走过万里路的人可能不少,但真正读透了万卷书的人不会很多。因此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务求精要。(“先人说,一个人穷其一生最多只能读两千册书”,人民日报201393日《也谈阅读与写作》一文)。

许多朋友惊叹我的藏书.之多,问:“这么多书你都读过了吗?”我坦白回答:“真正读了的不足三分之一。”我读书就是讲求精、细、深,求质量不求数量,读书时手边放着字典、词典之类工具书,随时查勘,对书中生僻的字、词、句,一定要弄清它的意思和原始出处。架上的书有的我已读过三遍,上面被我圈点勾画得墨迹斑驳。但是也有的书只翻了翻目录或大致浏览了一下,放在架上作为资料备查。工具书和资料书是不可少的。我读书虽然很慢,但日积月累,许多好书还是被我一遍又一遍地啃过了。读书好比吃蟹,一定要耐心、细心、要费剥析的工夫,慢慢吸吮其中营养。书中精妙,深蕴其中,潦草“食”之,会损失许多好东西。没有几个人真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功夫,那是奇才。我们作为平常人,还是耐下心来,不急不躁地阅读,慢慢吸收和消化。宋朝朱熹就说过:“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话。知识就在这精读当中逐渐积累起来了。

精读、细读才能记得牢,我们不能肤浅地理解陶老先生“不求甚解”的意思。如果真的读书不求甚解,必然马虎潦草、囫囵吞枣,读得快、忘得快,难以得到扎实的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