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故事之18、“宁说三分有,不说三分无”
(2020-07-28 07:43:49)分类: 亲人亲情 |
妈妈常说:“宁说三分有,不说三分无!”,自己再苦,也不让我们在人前低人一等,没有让我们挨冻受饿过。平常我们穿的是大改小或补过的旧衣,但是非常整洁。逢年过节,也有新衣穿。
吃饭时,我们从不与大人同桌,也不自己去大桌夹菜。而是每人一碟菜,在小桌子上自己省着吃。吃水果、另食,也是每人一份,从不争吃打闹。所以,亲戚、朋友和邻居都说Y家教子有方,个个孩子都懂规矩。
在学习生活用品上,妈妈也没有让我们短缺过,只要是合理的需要,妈妈在问清楚后,虽不能有求必应,也会适当考虑,从不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也从不让爸爸和我们在外因身无分文而难堪。而且,妈妈还挤出钱来,支持爱书的爸爸买书,为我们买课外读物、订报刊杂志。家里满屋、满柜和满箱的书,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提供的精神食粮。
所以,爸爸妈妈的亲朋好友、同事和邻居们都经常说:“Y家有三多:书多、咸菜多和娃娃多。正因为书多,我们才有宝贵的知识财富和丰富精神食粮;咸菜多,我们才有旺盛的食欲和健康的身体;娃娃多,社会才多了我们这几个有用的人材。
俗话说,“勤”和“俭”是两个既有矛盾又无法分开的亲弟兄。妈妈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她除了勤劳以外,还非常俭省,穿着朴素、吃得简单,从来不乱花一分钱,甚至有点“抠”。她常说:“苦钱如针挑土,花钱如水冲沙!”不“抠”怎能操持这么大一个家。她和爸爸的一生,都宁肯亏待自己,从不亏待别人。因此,我们弟兄姐妹也继承了父母亲勤俭节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好品德。
为减轻家庭负担,大哥小学毕业到公费的昆华工校上初中。毕业时,他和二哥的名字都在小柳树巷家门口墙上“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壮丁制名单上,抽来的壮丁都被关在忠爱小学教室里。大哥退学考进军队编制的军医学校(后升入国防医学院)后,才免除了其他弟弟的壮丁名额。1945年他随学校转移安顺,1946年转移上海,1948年又转移到台湾,以至几十年有家不能归。1953年他从台湾到美国留学并且定居后,一直寄钱回家协助爸爸妈妈供养弟弟妹妹;几位哥哥也是先上公费学校,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又再去上学;有的哥哥在课余时间打工,或当家庭教师……都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协助父母供养下面年幼的弟弟妹妹。由于年长哥哥们作出了好榜样,所以,我们弟兄姐妹在参加工作后,都能各秉天良,尽自己的力量,对父母亲尽孝道、帮助家庭。并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也成了我们家的传统美德,受到亲朋好友们的称颂、赞誉和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