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是自己的“宗教”:谈穆旦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2010-11-28 20:46:05)
标签:

文化

王佐良在40年代曾说,穆旦对中国新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个上帝”。4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种原因,人们对穆旦诗歌中这种基督教话语并未进行过深入研究。近些年来,作为诗人的穆旦又重新被我们所提及,而对他诗歌中的基督教话语的研究,也就成为我们深入穆旦的内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帝”这个意象是穆旦宗教话语中最常见的一个意象,在《他们死去了》、《出发》、《感恩节—可耻的债》和《诗八首》等诗歌中均有出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于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内部的战乱和外部的入侵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的“黑暗”,民族和个人的命运在这种混乱的激荡中显得飘忽不定,人民甚至诗人自己时常会遭受饥饿和死亡的威胁。那个时代的人们与其说是面临着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后的“灵魂饥饿”,不如说是面临着一切皆为荒诞,浮世皆为幻象的“灵魂虚无”。人们不禁追问,“明天”在哪里?

部分学者认为,穆旦找到了一个明天——基督教信仰。穆旦“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对比考察,找到了一条救治这一精神疾病的药方——基督信仰。穆旦开出的救治之方,是将自救救人融为一体的……. 这是穆旦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精神内涵。”而穆旦诗歌中广泛出现的“上帝”,则是穆旦基督教信仰的最好诠释。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马林洛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和宗教》一书中说,“人类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即使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仍然战胜不了的困难,在这时候,宗教就为这些失败的人提供一种信心和安抚。”而“上帝”这个至善万能的神只要进入人的内心,人就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希望的抚慰。

也有学者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王学海先生在《穆旦诗歌中不存在宗教意识》一文中指出,“穆旦思维流程的十个波段及其诗作中,从未对这个所谓宗教意识有过深度表述。穆旦亲属及其好友也均未提供充分的证据,证实穆旦生前有信教的言行甚或思想倾向。穆旦诗歌中的救主上帝,是文字的,而非宗教的。” 王学海先生认为,“上帝”、“主”等意象的出现仅仅是穆旦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习惯性”的引用而已,作用仅仅相当于一个“借词”。因为如果涉及到信仰,那么“须有一个被视为人格的上帝的前引”,而在穆旦的诗歌中,“上帝”只被穆旦用来感叹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却从未见到一个一个“完整”的“上帝”以及对“上帝”拯救世界的诗化表达。

考虑到穆旦受艾略特、叶芝等西方诗人影响,再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情境,我认为穆旦的诗歌中不是没有宗教意识的。穆旦的诗歌中有一种“从个性体验出发寻求拯救”的倾向,但穆旦寻求拯救的终极指向并不是基督教中的“上帝”,王佐良说“他自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和教会打神学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的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这样的一种情感呼求,类似于普通人在痛苦无助情况下的哭天喊地,诗人不是神,诗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悲伤和快乐,苦闷和希冀。所以说,穆旦寻求拯救的终极指向并非各种宗教的各种“主”,而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灵魂的自救。这无疑和穆旦的个性是吻合的,“从中学时代到晚年,穆旦的创作中流贯着一个个性主义的主题,就是探讨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个体生命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追寻个人拯救的道路。”在穆旦的眼中,诗人无疑是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的灵魂拯救者。

让我们来看《出发》中“上帝”的意象,“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啊上帝!……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在这里,上帝是一个现实的捣乱者,他制造的“真理”让这个世界陷入“丰富”,然而这“丰富”的背后无疑危险的,“丰富”本身孕育着的各种矛盾将使人们陷入痛苦,尤其是诗人。因此当人们背着十字架跟着上帝行进时,所面临的将是痛苦、孤独和忧愁。在穆旦的《出发》中,“上帝”并不是世界的拯救者,反而成为了破环世界和平宁静的捣乱者,而我们所皈依的不过是他“句句的紊乱”。在《诗八首》中,“上帝”的作用也只是“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这样一个“上帝”穆旦自然不会信仰,面对这样一个“上帝”统治下的世界,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诗人只有在沉重的十字架下向自己追问。

所以诗人高唱着“歌颂肉体”:“因为它是岩石,在我们的不肯定中肯定的岛屿。”,“因为光明要从黑暗里出来:你沉默而丰富的刹那,美的真实,我的肉体”。所以诗人要赞美爱情,即使它“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即使它最终要在“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所以诗人要“常常想念不幸的人们”,“如同暗室的囚徒窥伺着光明,自从命运和神祗失去了主宰。”所以诗人要大声的说道“活下去” ,“在这片危险的土地上...... 在无尽的波涛的淹没中,谁知道时间的沉重的呻吟就要坠落在/于诅咒里成形的,日光闪耀的岸沿上/孩子们呀,请看黑夜中的我们正怎样孕育,难产的圣洁的感情。”

似乎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的穆旦,然而深植于穆旦内心的无疑是一股强烈的悲剧感,只有这种迸发才能给诗人受难的灵魂以休憩。对于诗人而言,时代和命运欠下的这笔债,只能自己偿还。 在这样一个苦难的旷野中,只有自己才能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教堂。

 

参考文献:

①、        张德明《拯救灵魂:穆旦诗歌的宗教内涵》

②、        王学海《穆旦诗歌中不存在宗教意识》

③、        陈林《通向上帝之路——论穆旦对艾略特诗艺的接受》

④、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