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的确有她独到的一面,她否定了把培养孩子“听话”作为目标的传统,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不是以填鸭式的灌注知识为主。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活动中获得实际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儿童的精神解放了,他们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的知识不是少了,而是学得更多、更活、更全面和更有用。在这里我要谈的是蒙氏日常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第一阶段就是日常生活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幼儿独立、专注、自信的良好生活习惯。
http://s2/mw690/6faf330bha60cbe5d0901&690
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的家庭中,个个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的,家长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致使他们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这些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普遍,蒙特梭利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人格和自然发展会有很大影响,
http://s5/mw690/6faf330bha60c856cebc4&690
她认为三岁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就应该在教师的示范下不断地进行日常生活练习,比如:如何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怎样开门、关门,学习与大人如何应付,怎样注意礼貌和整洁等,这些并不仅仅是用嘴教育,也不是让孩子学着玩的模仿性游戏活动,而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让幼儿不断地反复练习,让他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照顾自己,进而奠定他们日后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
http://s4/mw690/6faf330bha60c84e384f3&690
蒙氏教育在其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秩序性,无论是材料的摆放,还是教具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顺序,孩子在使用的时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这样的秩序感,通过一年半的蒙氏活动,家长们反映非常强烈。我们班的琪琪小朋友,平常非常淘气、顽皮,而他奶奶却说现在他变了,玩完玩具后能把玩具摆放得非常整齐,懂得了物归原处的道理,还经常帮助奶奶扫地、收拾桌子,并且不要别人帮助穿衣服和脱衣服,每次睡觉前总是把脱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沙发上,经常说:“奶奶,我在工作”。还有乐乐,原来吃饭挑食现在不挑食了,什么菜都吃,还劝爸爸妈妈不挑食,饭后主动帮助整理餐桌、餐具,待人有礼貌,见到邻居、老人会主动问好。
http://s16/mw690/6faf330bha60c854e6b4f&690
我班幼儿是两岁到三岁年龄段的幼儿,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无论从智力开发、运动能力、思维活动都发展较快,因而特别好动。什么都想自己动手去做,但是注意力不易长时间地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做事半途而废,缺乏坚持性,而通过蒙氏教学法的运用,孩子专心致志于某一活动的现象增多,做事虎头蛇尾的习惯大有改观,
http://s5/mw690/6faf330bha60c85b93684&690
第一:蒙特梭利教学法的顺序性能逐步启发和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学具,明确了行动目的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心的成就感、成功的喜悦,不断的促进孩子把自己的行动坚持下去了。
第二: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幼儿在工作中,教师不强制、不干涉幼儿的活动,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活动,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尝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由于蒙特梭利教学法视儿童为主体,儿童的游戏是工作,这就改变了我们多年来成人包办代替,以成人意志为转移左右幼儿活动的进程观念,如:我班的涵涵小朋友,性格非常内向,平时很少说话也不和别人来往,每当操作的时候,他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去干?经过老师的个别指导和诱发,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为了提高他操作能力,转变这一状况,我们采取提前暗示,并让能力强的幼儿带他,这样他进步了一些,但又出现了尾随别人的现象,还是下降不能支配自己,没有自己的主见。后来,我们又采取了“问问他想做什么?”的方法,让他自己去做想做的事,随着动手能力和支配能力的提高,工作起来就有兴趣了,无论操作什么,他都非常认真,不会的就问老师,问身边的小朋友,每当操作完一项工作,得到老师的肯定,他都会兴奋不已,从而培养了幼儿一种成功感和自信心。
http://s9/mw690/6faf330bh9f5f5e07f7f8&690
我想,一个幼儿的转变,真正体现了蒙特梭利教育思想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教会了幼儿如何做人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