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谈家庭教育
(2013-11-08 09:54:19)
标签:
家长家庭教育言传身教育儿 |
分类: 育儿心得 |
日子就像被上了发条一样一个劲地往前跑,我倏地猛一回身,发现跟在我后面的女儿变成一个“大姑娘”了。 1米3的个子,略脱稚气的圆脸蛋,脑后两条长长的马尾巴,恍惚间我还依稀记得小家伙躺在我怀里吃奶的样子,不由地感慨岁月的流逝,感慨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感慨我的脚步真的有点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了。回首过去了的日子,回忆着和孩子共处的点点滴滴,回味着和孩子之间种种的互动,我忍不住有了动笔的冲动,想写下一些有关孩子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记得曾经读过卢梭的一句话,“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当时,我就被这句话震撼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或许卢梭的这句话恰恰就能说明那些大字不识的农民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而高学历的城里人却培养出问题孩子的原因吧。
之后,我又看到了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的一段话,“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作为成人,我们更应知道自己的无知,先来一次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作为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不出问题,甚至变得优秀,前提就是自己要成为学习型的家长,进而成为智慧型的家长。
有了这么一个理念,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学习别人成功的教育经验,领会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取其精华。由于教育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如果使用错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么这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
自古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对孩子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经典概括。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想涂什么颜色,纸张就变成什么颜色。现在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小,放任他,等到大一点再管教,其实不然。好的性格、好的习惯、好的教养一定要在孩子幼儿期,甚至婴儿期就要扎根,这样孩子才会像小树苗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否则等到孩子长大了,家长再要去纠正孩子坏的习惯,坏的性格,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令人头疼。于是,家长的责骂、打骂接踵而来,孩子的心里也蒙上了阴影。家长在孩子的幼儿期看似轻松,其实这份轻松换来的是更长时间的心力交瘁。
女儿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陪伴着她。她成长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喜悦,每一次伤心,我都参与其中,从不忽略孩子成长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孩子是懂事的,她知道妈妈爱她,她也充分地信任妈妈、依赖妈妈,这种良好的双向亲子关系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坚不可摧了。所以,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我对她的教育,她也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做一名学习型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长。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我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做好后续的家庭教育。
二、确立基本的教育原则
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那么我该遵循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才能算是好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也曾经让我困惑过,迷失过方向,最后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及时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原则,那就是家长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建立基本的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的氛围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家长对待生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孩子的生活态度,家长的自身修养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素质培养。所以,作为家长,我一直注重自己的修行,注重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注重自己在学习上学无止境的态度。上行下效,如果上不正,何来下的正呢?
那么,怎样才算是好孩子呢?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呢?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也不停地在寻找着答案。韩国前教育部长文龙鳞教授曾给年轻父母们一句忠告,“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是啊,教育孩子,首先教育他的是要学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那以后怎么立足于社会呢?可是,在眼下成绩至上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也好,学校也好,社会也好,都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德行教育。
我抱怨过这个功利的社会,也抱怨过这样的教育体制,可是我最终明白,任何的抱怨都没用。只有从我自身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教育好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也别给自己添麻烦。于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教育她要做一个善良诚实、有责任心、有公德心的孩子,善待一切生命,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不伤害、不妨碍社会、集体和他人。我想,具备这样品格的孩子,无论她的成绩好坏,她的“与人为善”终究会为她带来幸福感,“爱人者,人恒爱之”。
三、执行合适的教育方法
如果说正确的理念是教育的前提,基本的原则是教育的基石,那么合适的方法则是教育成效的保证,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自古就讲究因材施教,我们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所以,在教育方法上,没有最好之说,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某个孩子成功的教育经验,有可能就不适合自家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他们不仅仅是父母,还更应该是朋友和导师。
1、做个懒妈妈
我一直不否认自己是个懒妈妈,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她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做家务,自己走路,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等等。等到上小学了,自己洗澡,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弹琴做功课,自己收拾书桌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放手让她去做。自己做的事情,如果出了错就要用于勇于承担。
比如,每天晚上做完功课,她都要收拾书包,我从来不帮忙,最多刚开始的时候会提醒一下。有几次,她漏带了东西,之后就再也没有少带过。每天回家作业,她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按照签字本上的要求一项项地完成,之后让我签字。有一次,她漏做了一项作业,我就趁此机会加强她对自己学习管理的要求。因为女儿很怕被老师批评,所以她总会仔细认真地去做。有几次,我忘记签字了,之后她每次都会督促我。正因为我放手了,她才会自己真正去面对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家长签字本应该把签字的权利还给孩子,作业是他们自己完成的,最后的签字权也应该是他们,家长最多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这个字签下去,孩子就得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因为某项没有完成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后就指责父母没有帮他把好关。
我觉得做一个懒妈妈,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真正地爱孩子,因为我把责任还给了孩子。对自己高要求,对自己负责任,进而对他人负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能更快地融入社会。
2、知行合一,言行合一
做个懒妈妈,并不是说当妈妈就那么地轻松了,什么都不用做了。相反地,当个好妈妈是相当忙碌的。因为她不仅要学习一切有益孩子成长的知识,还要在实践生活中去执行贯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直到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过程,是相当的艰辛,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心血和努力。
因为工作比较轻松,所以我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有关育儿的知识,去了解一些有益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不能贯彻始终,总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明明知道一些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情,可总会在轻易间说了出来,做了出来。事后,我总会懊恼和自责,往往也会反省自己,去翻阅书籍找寻自己需要的答案。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对与错的不断交替中螺旋式上升发展的。
除了知行合一之外,家长也要做到言行合一。现在的家长往往嘴上一套,实际一套,模糊了原则和标准,让孩子不知所措,也就造成了一些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感。在和女儿的相处中,我从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完成,如果不能完成的,也要跟孩子说明情况,请求原谅。在教育女儿过程中,我提出的原则和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和旁人的劝阻而降低或者放弃,始终坚持到底。
举个例子,见过好多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很头疼的事情,而女儿从小到大从没有让我头疼过一次,每次都是吃得大快朵颐,不让我费心。归根到底就是在她的幼儿期,我就三令五申地强调“不好好吃饭,等下饿了,是没有东西可以吃的。”有时,她的外婆或者舅妈会好心地拿零食给她,都会被我阻止下来。这样一来,她就知道要好好吃饭了。
家长的言行合一,其实就是说到做到,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好多家长却执行地不够彻底。往往在教训孩子之后,被孩子的嚎啕大哭放弃了原则,这样做的结果还不如不做,反而让孩子得寸进尺,再三仿效。时间一长,家长的训责,还管用吗?失去威信的家长,教育如何进行?所以,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
3、找原因,想办法
看过一本育儿书籍,里面的育儿理念不错,其中就有一个方法,“找原因,想办法”。我觉得这真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方法啊。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打骂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这个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省略。一味地打骂,一味地说教,一味地批评,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孩子吗?
我深谙这个道理,却无法自始至终地去贯彻它。心情好的时候,会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无法控制情绪地批评孩子。就像前文说到的那样,知行不合一,导致教育的失败。然而,随着孩子成长脚步的加快,我知道再不好好使用这个方法,那么孩子的心会离我越来越远。
现在,孩子只要一出现问题,我就会细心地发觉,然后耐心地和孩子交流,找出原因,想办法帮助孩子去纠正错误。一来,把问题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让其蔓延壮大以至于无法收拾。二来,很好的亲子沟通,也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举个例子,孩子做功课爱磨蹭,这是好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女儿一年级的时候也经常那样,我一度抓狂,不停地叮嘱孩子,催促孩子,可是效果甚微,直到同班同学的妈妈的一个妙法让我茅塞顿开。我分析了下问题,发现孩子的磨蹭并不是那种一边玩一边做作业,而是写字慢的缘故。一年级的孩子刚学会写字,老师要求又高,所以她写字特别慢,直接导致做作业的时间长。到了二年级,孩子的手指肌肉发达了,写字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个时候为了让她更快地完成作业,我允许她在完成所有作业之后看二十分钟的英语卡通片。有了这个动力,孩子每天早早地完成作业,因为要对自己负责,完成的作业质量也高,不会为了应付完成而马虎地对待。所以,现在对待孩子的功课,我不需要费半点唇舌,孩子都会自觉高效地完成。
所以,我们家长遇到问题,也要多动脑筋,先闭上嘴,然后思考,找出原因,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也要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想,如果我们在当年处在孩子的阶段,我们会怎么样呢?会比孩子做的更好吗?这样想一想,我们的思路或许会豁然开朗,宽容孩子,也善待孩子。
4、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间,而是长久以往养成的一种惯性行为。如果家长能在坏行为的萌芽状态予以发现并及时制止,那么坏行为就不会发展成坏习惯。如果家长能让孩子的好行为长久地坚持下去,那么好行为就会变成好习惯,孩子受益终生。
是的,孩子的习惯好坏,家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于孩子一天做多少,也不在于孩子一天做多好,关键在于孩子能够坚持多少天。积少才能成多,坚持才有结果。习惯来自坚持,坚持来自监督,监督者是谁?当然是家长。”我看过之后,深表赞同。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家长的我们时刻谨言慎行,力求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同时,我也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如果有差错,立刻纠正,绝对不会留到明天去处理。所以,孩子到了二年级,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很少有让我操心的,一切按照从小养成的习惯去做就可以了。反观有些孩子在幼儿期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到了小学阶段,甚至更高的年级,家长往往会为了一些坏习惯而头疼不已。要知道习惯一旦养成,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如果想要改正,常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培养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做起,而习惯的养成,最关键的是要坚持。
据专家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行为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行为会形成稳定的习惯。那么,只要我们坚持90天,一个好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女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从小就开始进行,并始终贯穿她的成长阶段。她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进入小学开始,就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检查的习惯,爱阅读的习惯,爱朗读的习惯等等。现在为了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我和孩子一直在努力着。
我设计了一份“每日之事”的表格,规定孩子每天完成相同的事情,之后孩子自己打勾,一两个星期下来,不用我督促,孩子自发地就去完成。比如,每天早晚的朗读,语文也好,英语也好,都完成地非常好。几天的朗读下来,往往一篇长的诗篇或者一篇小的英语故事,孩子都能轻松地背诵下来。其实每天早晚只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可想而知坚持的意义何在了。
在此,我也非常感谢学校的老师,其实她们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朱老师的每天一套口算练习,就是让孩子养成不粗心,会计算的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邱老师的每天阅读摘抄作业,就是培养孩子爱阅读,善于做笔记的能力,为以后写一手好作文打下夯实的基础。老师既然这样做了,那么我们家长更要配合老师,在家里时刻督促孩子,为孩子挑好书,解答孩子在摘抄上的疑惑。
5、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有了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会在往后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利,那么家长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无疑就是让孩子走得更快、更轻松。
前文提到我是个懒妈妈,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这样的做法是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我得首先教会孩子去做这件事情。比如刷牙,我会演示一番,然后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刷,一次不会,二次,直到孩子明白会做为止,之后就是孩子自己去做了。其实这样的做法,就有点类似于先教会孩子走,然后让她跑的道理。如果家长都没教会孩子基本的行为,那么孩子怎么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呢?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学习都靠孩子自己去领悟,聪明的孩子能悟出来,名列前茅,那么资质一般的孩子没有悟出来,怎么办呢?有的会因为不会学习而逐渐变得不爱学习,有的养成了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却还在努力地学习,辛苦了自己,成绩却上不去。
授人以鱼?还是授之以渔?传授知识的老师比比皆是,传授方法的老师却凤毛麟角,遇之,我幸。如果没有遇到呢?那么这个就要靠家长了。为了这个“渔”,我费劲了心思,搜集一切可能对孩子学习有益的方法,先自己领会学习,然后传授给孩子。先是幼儿期的杜曼闪卡,训练孩子的右脑记忆和想象力。继而是幼儿期的英语启蒙,从孩子最感兴趣的英语卡通片入手,训练孩子的听力、语音和语感。现在则是自然拼读的学习,让孩子掌握拼读技巧,增进阅读的能力。还有就是经典文学的每日诵读,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除此之外,在孩子掌握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把自己掌握的一些考试技巧告知孩子。等到孩子升到高年级了,我还会继续教授她如何进行高效的记笔记方法以及思维导图之类有益学习的方法。我一直觉得,与其传授孩子大量的知识,不如教会她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
现如今许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的学习辛苦,压力大,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只能无奈受之。在无奈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帮助孩子比较轻松地度过那段辛苦的日子呢?教育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孩子发展的黄金期,错过了孩子关键的基础期,那么往后的学习只会越来越艰难,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种折磨。我不敢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好的,也不敢保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变得优秀,我只是在不断地尝试,也很清晰地知道,如果我不去尝试,错过了时间,那么我将后悔终生。
6、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每个人都会犯错,尤其是孩子,不管是行为上的错误,还是学习上的错误,家长都要正确面对。古语说的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它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之,取得进步。
许多家长谈“错”色变,动辄打骂,以至于孩子逃避错误,隐瞒错误,造成恶性循环。换位思考一下,难道我们上学的时候就不犯错吗?面对自己父母的打骂,难道我们心里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想法吗?宽容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这才是家长面对孩子错误时真正要做的事情。
基于以上的心态,家长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不要紧盯着分数不放,放松心态,和孩子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帮助孩子重新掌握这个知识点。每次孩子的试卷发下来,我总会把它们收集在一起,等到期末的时候,我会给孩子整理一份错题试卷,让孩子反复做,直到孩子做对为止。
诚然,在如今分数至上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家长趋之若鹜,我似乎也不能脱俗。但是,我心里清晰地明了,分数只是考核孩子掌握知识程度好坏的表象,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好坏。在追逐分数的同时,我更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对分数、对错误正确的认知。
7、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
分数不是绝对的,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光要成绩好,还要有强大的内省智能,比如责任心、上进心、自信心、自尊心、同情心、包容心、意志力、自控力等等。这些才是决定孩子将来成败的关键。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幼儿园,在学校,老师很少会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所以家长就要承担起这方面的教育,渗入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拣两点比较有体会的说说,首先是意志力的培养,说白了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吃苦。现在的家长怕孩子吃苦,都当宝贝似的呵护着,殊不知这是在剥夺他们锻炼意志力的机会。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让她吃点苦。坐公交车,有位置就坐,没位置就站,累一点没关系。夏天日晒,冬天刮风,照样让孩子坐电瓶车,不经历风雨怎么健康成长呢?长途旅游,不享受奢华的体验,跟着大人,坐车的时候坐车,走路的时候走路,饿着的时候饿着,即便累得走不动,也要坚持下去。曾经有过让孩子去边远山区体验生活的念头,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无法实现,不过这个念头一直徘徊不去,等到哪天机会成熟,一定要让她去体验和现在不一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她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是自控力的培养,简单的说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一旦得不到,孩子就哭闹,家长就更顺着孩子了。这样一来,就养成了孩子任性、放纵的性格,也让孩子从不珍惜到手的东西。我是个吝啬的妈妈,不会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进超市,只许孩子挑选一样。买玩具,也不是无节制地搬回家。吃零食,更是少之又少。偶尔的一次满足,常常会让孩子欣喜万分,也珍惜万分。对于她特别喜欢的东西,我常常会先买回来,然后让她通过自己的表现去获得。一来,让孩子学会了等待,让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二来,也强化了她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满足需求之后,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一贯奉承的学习方法,也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两者互为补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我是个爱书之人,亲身体会到读书所带来的乐趣以及对自身修行的益处。所以,我同样要求我的孩子也要爱上读书。在家里,我为孩子专门设计了书柜,里面陈列着我为她买的书籍。每到晚上,只要我有空,我总会捧着一本书,希望她也如我一般喜欢上看书。最近,孩子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采蜜作业,看完了一本《木偶奇遇记》。我让她复述了一遍故事内容,她在课余时间还完成了几句话的读后感。之后,她拿出很早以前我为她准备的音频故事,重新感受匹诺曹的成长经历。我笑着跟她说,妈妈也打算重新看一遍这个童话故事,然后和你一样写一篇读后感。女儿听了,欢喜地说,那好啊,我的可以给你做参考啊。我听了,和孩子笑成一团。在那一霎那,我很感谢《木偶奇遇记》让我们母女之间有了某种阅读上的共鸣。
除了阅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带她去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不是享受高级的旅游体验,而是让孩子融入这个城市,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感悟这个世界。在旅途中,她会照顾怕坐飞机的妈妈,会帮妈妈拖着沉重的行李,也会毫无怨言地跟着大人走着、饿着、累着。在旅途中,她会紧紧跟着妈妈,听妈妈讲解景点背后的故事,也会告诉妈妈一些她的感受。一趟长途旅游,既锻炼了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何乐不为呢?
在此,要强调一点,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看,要看好书,那些宣扬扭曲价值观的书还是少看为妙。旅游也并不是带上孩子到景点走马观花随便溜溜,没有知识做底蕴的旅游纯粹只是玩乐而已。
洋洋洒洒几千字,似乎也说不完我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是终我一生也无法完全领悟的深奥学问。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我将继续不断地摸索,领会和实践,用积极的心态去帮助孩子,努力成为孩子倾心交流的朋友、言传身教的榜样以及正确指导孩子学习行为的老师。
许多家长都说自己做不到,其实那是懒惰的表现,只要家长想到要改变自己教育的方式,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坚持着所有好的习惯和好的方法,就会真正实现孩子成人成才的目标。最后以央视名嘴张泉灵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和大家共勉:
“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然后,我再加一句,“也别给自己添麻烦。”
(此文是应孩子班主任邀请所写,参加学校的教育征文比赛,可惜字数超过了要求的2千字。所以,另写一文,择其一二简略谈之,总觉不尽兴也。)